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種慢性的、反復發作的炎癥性皮膚病。聽起來似乎陌生,但它在嬰兒期表現為“奶癬”,并可能延續發展至兒童、青少年、成人期,俗稱“濕疹”,已成為百姓口中最常見的疾病。患者大多在2歲以內起病,皮膚創面和劇烈瘙癢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生長發育,隨著過敏進程發展,患兒還容易伴發哮喘、過敏性鼻結合膜炎等,給整個家庭帶來持續不斷的困擾,也構成社會的重要經濟負擔。 過去很多年來,國內報道的兒童特應性皮炎患病率僅為3.07%,而國際上的兒童患病率達10%至20%。這與姚志榮教授及其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皮膚科在臨床中的感受大相徑庭。到底是感受錯了,還是數據錯了? 日前,歷時16年,新華醫院皮膚科牽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等聯合開展針對特應性皮炎的系列研究終有成果:研究發現,中國城市兒童特應性皮炎的發生率已和發達國家持平,臨床上常見的“濕疹”本質上就是特應性皮炎,臨床表現不典型或輕癥的患者曾因認識不足而被忽視。該成果近日榮獲2018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也讓很多特應性皮炎的患者少走了很多彎路。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社會的發展,近年來,中國由過敏引發的皮膚、呼吸道疾病發生率明顯上升,越來越多的人有著切身體會。研究團隊帶領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兒童學組開展了我國12個中心城市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共計納入84個幼兒園和40個預防接種站的13998名兒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至7歲城市兒童特應性皮炎患病率已達12.94%,此項研究填補了多年來我國兒童特應性皮炎的流行病學資料的空白。 姚志榮解釋,中國兒童特應性皮炎的患病率較以往翻了4倍,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我們過去對于特應性皮炎的診斷認識不足,我們國家的皮膚病學教科書把特應性皮炎和濕疹作為兩個獨立的疾病,大多數臨床形態不典型的特應性皮炎被診斷為濕疹,導致患病率被低估;第二,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中國城市兒童特應性皮炎的患病率確有提高。”他認為,通過該研究,希望大大促進我國皮膚科醫生、公眾對于特應性皮炎的認識,這將加快對我國皮膚病學教科書的修改,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對于特應性皮炎的統一認識,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那么,我國兒童是否有特別的癥狀呢?研究團隊發現,中國漢族特應性皮炎患者具有眼瞼濕疹、頭皮皮炎、耳廓下裂隙3項臨床體征,直接有利于提高臨床醫生對于特應性皮炎的診出率,并為中國特應性皮炎診斷標準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 同時,隨著特應性皮炎患病率上升,重癥患者也日益增加,社會上流傳著“治了也沒效果,治也治不好”的說法。國際上經典的重癥患者治療選用環孢素等免疫抑制性藥物,但可能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臟器功能受損、造血系統受抑制,風險較大。姚志榮團隊本次率先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利多卡因靜脈滴注治療(俗稱“大靜封”)對重癥特應性皮炎治療不僅有效,而且副作用小、價格低廉、停藥不易“反跳”。為了進一步將該治療推廣,研究團隊針對“大靜封”的治療機制、療效和安全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最新研究發現,利多卡因可通過Smad3/TGF-β信號通路促進調節性T細胞分化從而抑制炎癥反應。這為利多卡因“大靜封”這一治療新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是重癥特應性皮炎患者的福音。 面對特應性皮炎如此頑固、難以治愈的現狀,如何從根源上防治疾病更是重點。團隊首次明確了中間絲聚合蛋白基因(FLG)突變是中國人群最主要的遺傳易感因素,揭示了中國人群FLG基因的突變頻率與突變譜。據悉,FLG基因突變直接導致皮膚中間絲聚合蛋白表達下降,皮膚屏障功能受損,“這就是為什么特應性皮炎患兒皮膚往往十分干燥,基礎治療強調大量外涂潤膚霜去彌補先天和后天因素所致的皮膚屏障缺陷,防止過敏原入侵,有力改善癥狀。” 此外,團隊首次提出FLG基因突變與哮喘的發生、以及特應性皮炎患者食物過敏強相關,而特應性皮炎患者的FLG基因突變正來源于家系中患魚鱗病的父母。“這暗示著,父母或兒童本人患有尋常型魚鱗病,那么孩子更易在3歲以后發生哮喘,一旦出現疑似癥狀建議盡早小兒呼吸科評估。并且這部分孩子如果出生后有奶癬(嬰幼兒特應性皮炎),更要留意輔食添加過程中食物過敏的發生。”為此,姚志榮在新華醫院還牽頭成立過敏、變異多學科MDT診療團隊,聯合呼吸科、耳鼻咽喉科、消化內科、兒科等多個學科治療相關過敏疾病。 通過不懈努力,國內外就特應性皮炎的發生機制已達成共識,認為它是遺傳、免疫和環境、微生物多因素促成的結果。姚志榮說:“我們需要提高皮膚科醫生對特應性皮炎的辨識能力,不僅能幫助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還對疾病的預防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對于廣大市民,姚志榮也指出了幾點常見誤區,“有些家長害怕使用激素,但對于特應性皮炎的診斷,必須規范遵醫囑用藥。”此外他提到,特應性皮炎患兒中三分之一可能有哮喘,遠高于正常人群,“居家生活中,家長應注意給孩子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汗液刺激、寒冷干燥、保持輕松情緒等。在使用潤膚劑時,兒童每周需使用200至250克,成人患者加倍。”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圖片編輯:朱瓅
圖片來源:新華醫院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