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形成與演變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安葬其父于原肇嘉浜和法華浜(又名李漎涇)兩水匯合處西側徐家灣。崇禎六年(1633年)徐光啟病逝,亦歸葬于此。初由南市徐氏家族十幾戶子孫來此結廬守墓,其后后裔繁衍,聚居成村。原名徐家厙,因位處兩水匯合處,后改稱徐家匯。 原為人煙稀少的荒僻之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董姓在此開設德昌順南貨店(后地址為華山路2256號,在徐鎮路口);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徐景星在東生橋東堍(今虹橋路70弄處)建簡屋3間,開設米鋪,始有商業。 清咸豐十年(1860年)后太平軍進軍上海,四鄉難民云集,地區人口劇增,城鄉菜農商販紛至,遂成集市。因傍徐家厙村落而得名“徐鎮”(習稱老街)。 隨所處地理位置越來越重要,知名度日益提高,商店、道路建設也加快,商業迅速發展,并配備電燈、電車、自來水、郵政等設施,呈現出現代都市的風貌。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在境內。 逐漸發展和繁榮 1949年后,經過調整和改造,擴大了部分商店的門面,至60年代徐家匯商業街已初具規模。還建有衡山電影院、徐匯劇場、上海電影制片廠、天文臺、氣象局、煤炭科研總院上海分院、區文化館及商廈、賓館等各類重要企事業單位。徐鎮地區有計劃地進行市政建設,面貌逐漸改觀,至1975年,已翻建樓房20余萬平方米。1976年后,先后對南、北平民村等棚戶地區進行改造。 80年代 在改革開放方針推動下,徐家匯先后擴建了上海市第六百貨商店、衡山食品商店、宏偉文化用品商店、新標準鐘表店、得天酒樓等店面;改建了華山菜場;新設了針織用品、縫紉用品、婦女用品、兒童用品、家用電器、裝潢用品以及清真食品、土特產食品等專業商店。 ![]() ![]() ![]() ![]() ![]() 成為知名的商業中心 為配合地鐵一號線工程建設,90年代初拆遷了衡山路、華山路上的23家商店后,在天鑰橋路(南丹東路以北地段)新建了營業面積達9300平方米的匯聯商廈等一批商店,成為徐家匯商業街的延伸部分。90年代中,舊區改造加快,利用當地肇嘉浜路、漕溪北路、華山路、衡山路、虹橋路、天鑰橋路、天平路等多條道路交會的獨特環境,以徐家匯廣場綠地為中心,周邊建有東方商廈、港匯廣場、太平洋百貨、第六百貨、美羅城、匯金廣場、匯聯商廈、新路達商廈等一批現代化商務大樓,成為上海知名的商業中心。原市民村已改建成多層、高層相結合的樂山新村。 ![]() ![]() ![]() ![]() 上海首個“開放型都市旅游景區” 2012年,占地2.2平方公里的“徐家匯源”被確立為國家AAAA級景區,成為上海首個“開放型都市旅游景區”。景區東起宛平南路、天平路、華山路,南臨中山南二路,西至凱旋路,北達淮海西路,主要由歷史景觀風貌、時尚活力購物和綠色休閑娛樂三大板塊組成。未來徐家匯地區將以建設“徐家匯國際商務商業核心區”為基本目標,形成“商務商業核心圈”與“四大功能區塊”(綠色人文功能區塊、科技創新功能區塊、體育休閑功能區塊、時尚設計功能區塊)。 ![]() ![]() ![]() 資料:上海市測繪院官方微信@圖溯上海 編輯:張添翼 |
|
來自: 長華館藏 > 《名勝旅游風景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