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協和阿偉) 從小我們就學習背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是孟子的性善學說,認為我們人類天生都是善良的,只是受社會環境因素影響而變壞的。而同為儒家學派的荀子后來提出了性惡學說,主要基于人的本能,要求社會建立約束人的本能的制度,不然社會就會動亂。孟子強調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忽視了人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茍子則相反,性善論或性惡論對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雖互相對立,實為相輔相成。 人作為高等動物,具有所有動物的本能,這也是物競天擇,自然進化的生存之道。但好在人有修己的主動性,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去規范人的本能,促進社會的向善發展。但在一些人的本能不受約束時,就會展現出各種令人發指的罪惡。遠到歷史上層出不窮的大屠殺,近到身邊屢禁不絕的咋騙,無不是人性之惡的體現。只有完善的法制和公平的社會,才能約束人的本能,使社會呈現出真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