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伍半夏的臨床醫案 烏頭與半夏是中藥臨床配伍“十八反”之一。附子是烏頭根的加工品,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在附子條下記載:附子與半夏不宜同用。 然而古今不少醫家對此存有異議。附子與半夏配伍臨床應用最早見于東漢。只要辨證準確,運用附子配伍半夏,臨床效非常顯著。下面案例是筆者在臨床運用附子配伍半夏的一點體會。 典型病案一 齊某,女,56歲,因“胃脘脹痛2月余”前來就診。刻下見:口苦欲飲水、心煩、心下痞硬、燒心、吐酸水、兩脅脹滿刺痛、矢氣、小便少、大便溏、舌淡紅苔白、脈沉細弦等癥狀。 辨證:少陽太陰厥陰合病。 方藥: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合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合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生半夏12g,黃芩10g,黨參10g,干姜10g,甘草20g,黃連6g,石膏30g,瓦楞子30g,牡蠣30g,柴胡20g,厚樸20g,茯苓30g,白術20g,枳殼12g,陳皮30g,木香10g,薏仁米30g,敗醬草10g,生附子10g。5劑,水煎服。藥浸泡2小時,機器煎煮60分鐘。 7日后復診:胸腹脹滿減輕,酸水減少,大便調,日1次,囑繼服上方5劑,生附子量加到15g,一月后隨訪身無不適。 典型病案二 吳某,女,37歲,因“失眠多夢2年余”前來就診。患者2年間失眠服用西藥鎮靜類藥物寐安但多夢,有時被夢驚醒。刻下見:咽部有物咳吐不出、怕冷汗出、失眠多夢、頭痛心煩、口苦、時有胃部脹滿、大便干結、小便頻數、苔白水滑、脈沉滑等。 辨證:三陽太陰少陰合病。 方劑:半夏厚樸湯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桂枝加附子湯加減:生半夏12g,厚樸20g,茯苓30g,生姜3片,蘇子10g,旋覆花12g,柴胡30g,黨參12g,黃芩10g,龍骨30g,牡蠣30g,桂枝12g,磁石30g,生附子10g,白芍12g,白術20g。5劑,水煎服,藥物浸泡2小時,機器煎煮60分鐘。 1月后隨訪癥狀全無安然入睡。 兩案①咽部有物咳吐不出、怕冷、小便頻數等癥狀,辨證為太陽太陰合病,予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5條):“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②怕冷、汗出多,辨證為少陰病予桂枝加附子湯(《傷寒論》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③失眠多夢、口苦、頭痛心煩、大便干結、腹脹滿等,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傷寒論》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通過上述兩則案例,說明同用附子半夏配伍,治療不同病癥,不但無中毒反應,而且取得滿意的效果。經方講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有是證,用是藥。 當癥狀反映出附子半夏表現時,運用附子配伍半夏就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兩例所用附子和半夏均為生品,因制附子大多用膽礬炮制,制附子大量用時常導致膽礬中毒,而非附子本身烏頭堿中毒。制半夏同樣用姜水,石灰液和白礬炮制,大劑量運用也會導致炮制品中毒。附子配伍半夏并非是藥物本身引起的不良反應,而是由炮制后導致藥物化學成分發生改變有關。另外生附子生半夏用量應從小計量用起,后隨癥狀改變而加減。附子配伍半夏需掌握其辨證要點,有是證用是藥。相反運用恰當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李敏州 李棟) |
|
來自: liuqingxu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