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蘇州“賴債廟”蘇州獨特的歷史文化
1月28日,蘇州電視臺“新聞夜班車”播了“賴債廟”。這是蘇州獨特的歷史文化。明清朝時,虎丘山后有座“賴債廟”。除夕,欠債人進廟后,討債者不能進廟追債,過了這夜是新年,正月十五前是不能討債的。這是欠債的蘇州窮人在年關躲債的獨特文化,實是“躲債廟”。電視臺主持人說,當時沒有“老賴”的稱呼云云。這是誤會。眾所周知,現代的“老賴”是有錢不還的刁民,絕不是還不了債的窮人。而躲進“賴債廟”度過年關的窮人都是沒法還債的無奈之舉,且所欠的是民間的借貸款和店家的貨款。筆者認為“賴債廟”事實是“躲債廟”,除夕進廟躲債人是“老賴”完全是誤會或曲解。
“賴債廟”實應是虎丘的一大歷史景觀。蘇州方志記載:"虎丘通幽軒為宋和靖書院,后改陸羽樓,清嘉慶時改為牛馬王廟,民間呼賴債廟,除夕貧戶常避索債人于此。"
“賴債廟”在虎丘后山。舊時,每逢過農歷年一年的民間債務必須結清。店家和債主討賬、討債要持續到除夕夜。年初一晨的新年是不可以討債的。除夕是債戶及窮人最難過的。虎丘山后的“賴債廟”是這些人躲債的法定去處。據說清代嘉慶時還通宵演戲,且備有茶水茶點,供這些人渡過除夕夜,且任何人不得在廟內討賬討債,不然將被眾人打出廟門,且官府不受理。民間傳說,原廟內僅是讓債戶窮人偷偷的躲藏之處,某年除夕,有一富人某甲經營失敗,除夕去廟準備上吊自盡,一進廟門發現有人捷足先登,且已經開始上吊了。某甲問:“你為何自盡?”捷足先登的某乙答:“我欠人五吊錢(5000銅錢),實在無法歸還。只有死路一條。”某甲說:“你不要死了,我這里有二十兩銀子,你拿去還債,余下15兩來年做些買賣吧。”某乙說:“恩公你呢?”某甲說:“我欠下巨債無法還清了,有朝一日你發達了,設法重修此廟,讓窮人大年夜有個去處。”某乙跪地謝恩而去。某甲上吊自盡。數年后某乙買賣發達居然是財主了,不忘前恩出巨資重修此廟。有司將此事上奏朝庭。皇帝下圣旨,立規矩:“蘇州賴債廟”大年夜不準討債。此蘇州民間傳說矣。也有說這某乙是巨富沈萬三。但蘇州確實舊時有大年夜“賴債廟”不準討債的民俗。
“欠債還錢是古今中外的公理。然而對欠債人的處置,因時代的進步而趨向“以人為本”的與時俱進。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初級階段,欠債是要進監牢的,還債才能釋放。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名著“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有位考伯先生,因欠債而全家經常進牢房的。現代資本主義則有了“破產法”等法律,對經營失敗破產者及有關債務人有人性化的裁決,讓他們能正常生活和鼓勵他們再努力等等。這是社會的現代化。現在中國,有些人對有錢不還的“老賴”們頗為憎恨,這完全可以理解,且對實在無法還債的弱勢者也應諒解和寬容。這也應與時俱進和世界同步前進。
賴債廟是蘇州獨特的歷史文化,這反映了蘇州人寬容和仁愛的傳統美德。期望蘇州悠久的文化歷史傳承發展,發展中永放仁愛和溫情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