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朝代的更迭都是由一個腐朽的統治轉向一個新興的政權,前任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朝政的衰敗或聞到腐朽的氣息,但繼任者已經洞察一切,不能忍受,竭盡全力顛覆了。史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那就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去評價歷史,歷史沒有對錯,沒有好壞,沒有合理不合理,它只有真實發生。 有很多國外學者認為元朝不應是中國歷史,我們也不必馬上反駁,我們仔細想一想他們說的是不是有道理。從蒙古人的角度看,蒙古國的建立和大元王朝的建立是蒙古人的偉業;再從中原人的角度來看,全部江山落入蒙古人之手當然也算蒙古人征服了他國。這么看,好像蒙元歷史是與中國是有點牽強附會,可是我們認真分析一下,忽必烈為什么要在公元1271年,為什么建國號為大元,并定都大都?為什么元英宗繼承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于公元1323年下令編成并頒布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為什么公元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為什么大清帝國和民國的版圖里都有蒙古?為什么新中國的版圖里有內蒙古? 如果還不明白,我們再從元一統天下后一些與元合作的儒者思想來看,如耶律楚材、楊奐、郝經與許衡等,他們主張中原與蒙古統治者和平共存,認為華、夷并非固定不變,如果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如果蒙古統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 九十八年,對一個政權來說,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但對強大的蒙元來說,好像是短暫了些。蒙古族統治中原,中原人沒有異議,因為元相對寬松的多元化政策,一切的文化與傳統精神沒有什么變化,變化的僅僅是表象。 言歸正傳,明太祖把元順帝趕回草原后并沒有停止征伐,他一方面特別優厚歸順的元人,一方面加強對草原的北征。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針對北元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八次軍事行動。 元惠宗自公元1368年北逃上都后,除他自己退回草原,山西、甘肅的擴廓帖木兒、遼東的納哈出、云南的把匝剌瓦爾密,都在各自的管轄之地。此外,北元與高麗、畏兀兒仍舊保持著聯系。公元1369年,元惠宗遷都應昌府,對明形成了實在的軍事威脅。朱元璋忌憚邊患誤國,決定北征。 公元1370年,第一次北伐開始。朱元璋命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兵進攻北元。朱元璋根據當時元惠宗在應昌府,擴廓帖木兒在定西的情況,決定分兵為二道:一是徐達自潼關出西安搗定西,以取擴廓帖木兒;一是李文忠出居庸關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并命大同指揮金朝興、大同都督同知汪興祖(即張興祖)等先期進攻山西、河北北部作為佯攻吸引北元兵力。 明軍兩路皆獲大勝,元惠宗因痢疾死于應昌府,其子愛猶識理達臘在和林繼位,為元昭宗。 公元1371年,第二次北伐。明軍十五萬兵分三路,出擊漠北。中路徐達出雁門趨和林,東路李文忠由居庸出應昌,西路馮勝由金蘭趨甘肅。中路軍由徐達統率,在土刺河打敗擴廓帖木兒的軍隊。隨后擴廓帖木兒與元將賀宗哲合軍,向徐達的主力發起進攻,徐達被擊敗,明軍死亡數萬人。李文忠所率東路軍與北元兵在克魯倫河、土剌河、鄂爾渾河一線受挫。馮勝所率之西路軍,在甘肅永昌、掃林山等地擊敗元軍。出蘭州,由亦集乃路至瓜州、沙洲,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這一次明對元的戰爭,明軍戰績不如人意,短時期內沒有再深入草原作戰,北元則爭取了喘息時間,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始了拉鋸式的沖突。此后,朱元璋吸取此役受挫的教訓,采用尺進寸取,專事經營沿邊地區的方針,向遼東和青海方向延伸,得地后隨即設衛,避免孤軍深入漠北,北元諸王將士相繼歸附。 公元1375年,擴廓帖木兒病死漠北。公元1378年,元昭宗死去,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任為北元皇帝。 公元1380年,第三次北伐。朱元璋派沐英率師出討,戰于亦集乃路,俘獲其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平章完者不花等,其余眾多降。與此同時,朱元璋遂決定用兵云南及遼東的經略,以翦除北元在此兩地的勢力。 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遠征云南。明軍在曲靖擊敗司徒平章達里麻所將領精兵十余萬,俘二萬,后直取昆明。梁王見大勢已去帶著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殺。藍玉、沐英相繼攻取大理等地,平定云南。 公元1381年,第四次北伐。朱元璋任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分兩路出塞北征。東路以傅友德為先鋒,在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大敗元軍。又行軍到北黃河(即潢河,今西遼河),遇到的北元部隊不戰而逃,被明軍追擊,北元平章別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軍以沐英為先鋒出長城古北口(今北京密云東北),攻取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內)、嵩州(可能是指松州,在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寧(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渡過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 公元1387年,第五次北伐。朱元璋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出征東北。明軍步步為營,修筑寬河(河北寬城縣)、會州、富峪(河北平泉縣境)、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四座城,用以存積糧草。隨后大軍直趨金山。不久納哈出的部將全國公觀童向明稱臣,最后納哈出投降了。自此遼東盡屬明有,漠北與高麗的聯系亦被阻絕。 公元1388年,第六次北伐。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明朝兵馬突然出現,恰好風沙彌天,脫古思帖木兒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太尉蠻子倉促上陣,很快戰敗被殺。脫古思帖木兒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藍玉率明軍精騎追擊千余里也沒有追上。行至土剌河一帶,脫古思帖木兒被其部將也速迭兒殺死稱汗,捏怯來、失烈門南下,投降明朝,至此,北元滅亡。 也速迭兒奪得汗位后,許多蒙古貴族和大臣不承認其合法性,蒙古分裂成為東西兩大集團,明朝人分別稱東部蒙古本部為韃靼,西部衛拉特蒙古為瓦剌。 公元1390年,朱無璋發動第七次北伐。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屢為邊患,命晉王朱岡、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各率師北征。大敗北元,乃兒不花等被迫投降。 公元1396年,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八次進攻作戰。朱元璋獲悉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以北有北元軍隊活動,就命令駐扎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領兵去大寧殲滅之。朱棣行軍到徹徹兒山,果然碰到北元軍。北元軍大敗,索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被俘虜。明軍騎兵追擊到兀良哈禿城,又遇北元將領哈剌兀,再次大敗北元軍。 布里牙特·烏格齊于公元1402年殺元昭宗的兒子尼古埒蘇克齊汗孛兒只斤·額勒伯克。而后,布里牙特·烏格齊立尼古埒蘇克齊汗之子孛兒只斤·坤帖木兒繼位。同年,布里牙特·烏格齊殺坤帖木兒后稱汗,也有史書稱其為鬼力赤。 北方政權的瞬息萬變讓后人也迷了眼睛,有人認為至公元1388年,也速迭爾時期已經沒有元的國號了。也有人認為是公元1402年,鬼力赤稱汗后就取消國號了,至于孰對孰錯,我們不糾纏,因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即將消失,一個新的政權又將誕生。欲知后事,請看第三十二章《蒙古帝國的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