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如果只是在辭藻和文字上去下功夫,而忽視了思想內容和感情的表達——也就是說“立意不高”,再好的語言文字堆砌,也不是一篇好文章,自然也得不了高分。 曾有很多老師和家長教學生作文時,強調文章要給閱卷老師好的印象,所以他們教學生文章要重開頭,比如開頭要多用幾個排比句,或者引用詩句等等,以增添文章的文采,因而我們在閱卷過程中就會發現眾多的考生都是這個套路,但為了排比而排比,只是堆砌辭藻,說實話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廣州市近幾年對中考作文評分標準作了修改,作文滿分60分不變。原來內容和語言各占25分,文面結構10分,現在調整為內容30分,語言20分,文面結構10分。 我認為這樣修改是非常合理的。現在有一種文風,過分講究辭藻的華麗而沒有實質的內容,這種華而不實的文風,到了必須糾正的時候了,而中高考的評分標準的修改就是一項非常好的舉措,相信能起到改變這種過分重視辭藻現象的作用。 現在如果考生還想在考試中通過華麗的辭藻來取巧,恐怕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古人關于辭藻與立意的關系,早就說得很清楚。 “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意思是寫文章應以確立意旨為宗旨,而不以擅長文采為根本。 “詞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 《濫情人情誤思游藝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 “以意為主,以詞輔之”(清 王之禎)意思是文章以意旨為主干,以文辭為輔助。 其實,真正好的文章并不是靠華麗的辭藻而獲得人們的喜愛的。 大家熟悉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語言樸實無華,卻感動了好幾代人。 它為什么能打動人? 因為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的父子之情,真摯樸素,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因為他老父親蹣跚的背影,展現出一個父親養育家庭的艱辛和無私的付出。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那“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句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都是非常樸素的詞語,根本無法把它們和華麗聯系到一起,但它卻營造了一個深邃的意境,打動了無數海外游子,也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所以說文章重要的并不是辭藻的華麗,而是通過語言文字組織起來的內容,和由此而營造的意境以及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感。 再如古人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