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統計,我國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人,而且正以每年9.7% 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 2020年,痛風人數將達到1億。可以說痛風已經成為我國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 西藥對痛風的治療,大多難以根治,長期服用還會導致痛風復發和多種并發癥的產生。 而中醫通過辨證施治,從病機整體出發,對痛風的治療有著很好的療效,而且副作用少,針對性強,相較西醫體現出了極大的臨床優勢。 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于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之耳 --《醫學正傳·卷四》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所致的特征性關節炎癥。 痛風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突然性的關節疼,當疼痛發作時,患者甚至會在半夜熟睡中疼醒。 長此以往,發病關節本身也會受到損害,骨質會被腐蝕,導致嚴重的關節變形,而發病過程中腎臟也會逐步受損,嚴重的會發生腎結石甚至是腎衰竭,危及生命。 痛風的發病機理 痛風屬于中醫“痹證”的范疇,一般呈間歇性發作,急性發作時多出現關節劇烈紅腫熱痛,夜間加劇,70%以上的患者首發關節為足跖趾關節, 其次累及踝、膝、指、腕、肘等關節,且有結節形成,甚或潰流脂液。 患者常因疼痛難忍來就醫,急性緩解后,即轉為慢性期,雖關節紅腫消失,但仍疼痛或劇痛。 尿酸是人體內代謝產物,其生成過多是導致痛風病的主要原因,過多的尿酸屬中醫學痰濁范疇,而痰濁的形成與肝脾功能障礙有密切關系。 朱良春教授認為:痰濕阻滯于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留于經脈,則骨節腫痛、結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臘膏。 肝具有調節精神、情志活動,疏通氣血,宣清導濁的作用。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又有賴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氣機郁結會導致血液及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從而產生痰濁、瘀血,致痛風。 從中醫脾胃經脈的分布來看,脾胃與經脈、關節聯系緊密,濕熱之邪沿著經脈下行,流注于關節,不能及時處理,即可致痛風發生。 《素問》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景岳全書·卷三十一》曰:“有濕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由于脾胃之虧敗,其為證也,在肌表則為發熱,微惡寒,為自汗;在經絡則為痹,為重,為筋骨疼痛,為腰痛不能轉側,為四肢痿軟酸痛。” 也就是說脾胃極易導致濕氣的產生,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機體消化吸收功能方才健全,才能為生化精氣、血、津液提供養料,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組織得到充分濡養,從而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動;脾失健運,濕濁就會阻滯四肢關節和經絡而產生腫滿疼痛。 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增加,長期的肥甘之品使腸胃負擔加重,日久損傷脾胃功能。 以上這些都可能導致痰濁內生,尿酸升高,進而導致痛風。 分型論治痛風 痛風病因病機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各不相同,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各醫家多將本病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 痛風急性發作期 痛風急性發作期起病急驟,患者多于午夜因劇痛而驚醒,屬中醫痹證范疇,受累的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其病機是濕熱邪毒,郁于關節,氣血運行受阻而致關節發病,夜半居多。 最易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關節,并可伴頭痛、發熱、白細胞增多等全身癥狀,臨床多表現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其病變在骨,骨為腎所主,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化瘀瀉濁、消腫止痛,故應益腎壯督治其本,少佐健脾和胃。 痛風慢性緩解期 慢性期的痛風癥狀主要表現為存在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炎并發癥。此時痛風頻繁發作,身體部位開始出現痛風石,隨著時間延長,痛風石逐漸變大。 慢性期痛風多為肝腎脾虛,瘀血痰濁痹阻經絡,氣血不暢,治宜補肝益腎,健脾利濕,活血通絡,化瘀瀉濁。 國醫大師 朱良春先生 治療痛風 醫案一則 周某,男,38歲。2009年10月12日初診。 患者2月前雙膝關節紅腫疼痛,行走不利,查血尿酸達900μmol/L,雙膝X線片示:左膝半月板損傷,右膝痛風結石形成。 經秋水仙堿、激素及抗炎治療后,紅腫消退,血尿酸降至687μmol/L,目前雙膝仍感疼痛,行走不利,易疲勞、出汗,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弦。 中醫診斷:濁瘀痹。 西醫診斷:痛風。 辨屬脾腎兩虛,濁瘀內生,痹阻絡脈,氣血不暢。擬泄濁化瘀,活血通絡為主。 處方: 土茯苓50g,萆薢20g,威靈仙12g 生苡仁40g,山慈菇20g 赤白芍(各)20g,桃紅(各)10g 生地黃20g,生甘草6g 14劑,1日1劑,水煎服。 2009年10月26日二診 癥情減,膝關節疼痛好轉,行走較前為利,仍感覺乏力,汗多,舌偏紅,苔薄白,脈細弦。濁瘀清,絡脈通,脾腎虛,治療佐以益氣健脾。 上方加生黃芪20g、煅牡蠣(先)30g、生白術15g。14劑。 膝關節疼痛已平,乏力亦好轉,汗出減少,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擬泄濁化瘀,健脾化濕。 處方: 土茯苓40g,萆薢15g,威靈仙12g 生苡仁40g,晚蠶沙(包)15g 生黃芪15g,六月雪10g 菝葜15g,茯苓15g,秦皮15g 桃紅(各)10g,甘草6g 14劑,1日1劑,水煎服。 藥后癥情平穩,無明顯不適,復查血尿酸已經正常,納谷佳,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擬前法進退,以上方加減調治月余,加以嚴格飲食控制,癥情平穩。 按 語 患者癥情較嚴重,血尿酸水平非常高,用激素類、非甾類消炎止痛藥能夠很快控制癥狀,減輕痛苦,但也會帶來副作用。 此例朱老仍然以痛風方為主治療,大劑土茯苓泄濁通利;萆薢、威靈仙、生苡仁分清泄濁,健脾利濕,通利關節,降低尿酸; 山慈菇有消腫、散結、化痰、解毒之功,又有秋水仙堿樣作用,抑制白細胞趨化,從而減輕痛風性關節炎的炎癥,但宜短期使用; 赤白芍、桃紅活血化瘀;生地黃益腎滋陰。 二診膝關節疼痛減輕,乏力,汗多,氣虛明顯,加生黃芪、生白術益氣健脾,煅牡蠣收斂止汗。 三診以后仍然以泄濁化瘀、通利經絡為主,六月雪、秦皮、茯苓均能利濕清熱;桃紅活血通利。 此例治療抓住“清”“通”“利”“健”,一直以土茯苓、萆薢、威靈仙、生苡仁為主,又靈活加減,血尿酸明顯下降,癥情明顯好轉。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變化,痛風的發病率還在逐年上升。 除了湯劑,中成藥與單味藥治療、中藥外敷、針灸治療等對治療痛風也卓有療效。 你在臨床是怎樣治療痛風的呢? 在文章下方分享你的治痛風經驗 讓更多中醫人學會治痛風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