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出世虛極之道的老子,是中國道家的創始人;入世順民之道的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鬃酉蚶献诱埥?,最終讓孔子非常佩服。這里搜集了所有能看到的不同版本老子與孔子對話原文,經分析形成較完整對話,又經反復研讀并在忠實原文基礎上意譯成白話文,在主要段落處加注提醒。 老子與孔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由南宮敬叔等人陪同,乘坐馬車千里迢迢來拜見老子。老子引領孔丘一行觀察祭神典禮,考察宣教地方,還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覺得獲益不淺??鬃釉诖说囟毫魩滋旌笙蚶献愚o行。 老子送孔子到館舍外說:'我聽說,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我不富不貴,無財送你,愿送你幾句話。當今頭腦聰明看問題深刻者,他之所以遇難差點被人整死,就在于他好議論譏諷人的是非;善于狡辯什么都明白者,他之所以屢屢招惹禍上身,就在于他好揚人之惡。為人之子,不要自以為高明;為人之臣,不要自以為至上,希望你切記。' (老子點明了為什么聰明人挨整、善辯者肇禍的緣由,自以為是者不可不醒!) 孔子點頭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他們不知不覺來到黃河之濱,看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浊鸩挥蓢@息道:'逝者如煙,不分晝夜!黃河的水奔騰不息,人的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黃河水 老子說:'人生在天地之間,與天地一體。天地是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的變化,就像天地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一樣,你有什么可悲傷的?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如果不任其自然,而奔忙于仁義之間,則人的本性受到羈絆。如果人的心里有功名欲望,則產生焦慮之情。心里有利欲之念,則增添煩惱之情。'(老子點明了自然之道、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無礙無縛、無羈無絆、天地人和的至理?。?/strong> 孔丘解釋說:'我擔憂的是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呀,所以我才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的感嘆啊!' 老子回答:'天地沒有人去推動而自己運行,日月沒有人去點燃而自己明亮,星辰沒有人去排列而自己有序,禽獸沒有人去制造而自己出生,這是自然而為之啊,怎么會煩勞人去做這些事情呢?人之所以生、所以死、所以榮、所以辱,都有其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順應自然之理,遵行自然之道,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必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離人的本性很遠??!就像人敲鼓尋找逃跑的人,鼓敲得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吶!'(老子點明了無為而治的道理,無為不是不做,而是順應自然之道,至善不爭,做事人性,身行勝言,自正正他。) 星辰 老子指著滔滔黃河水對孔子說:'你為什么不學一學水的大德呢?' 孔丘答:'水有什么德?' 老子說:'至上的善就像水一樣,水的至善在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地方,這是水謙利萬物之德,所以江海能成為百谷的王者,以水的至善來滋潤百谷則能成為百谷之王。天下萬物沒有一個像水那樣柔弱的,而水的無堅不摧什么也無法與之相比,這是柔和之德。所以柔能勝剛,弱能勝強。因其似無似有,所以能進入一切細微之處,由此可以知不用語言的教導、放下而不爭的益處。'(老子點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柔弱剛強、獨處無言、不爭大德之至理?。?/strong> 上善若水 孔子聽罷恍然大悟:'先生的這番話使我頓開茅塞:眾人都往高處走,而水獨自往低處流;眾人都在容易的地方,而水獨自在困難的地方;眾人都處在潔凈的地方,而水獨自在污穢的地方。水所處的地方都是眾人不愿意去的地方,這樣誰能夠與水相爭呢?這就是水的上善之處呀。'(孔子明白了) 老子點頭說:'你可教也!你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這是效法水德呀。水接近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而往低處流,從不回頭,與地善處,在空曠之處很靜,深不可測,形成深淵,這是水的善呀。水流而不竭,潤物而不求回報,這是水的仁呀。水流在圓的地方必定打旋,在方的地方必定轉折,在堵塞的地方必定停止,在決口的地方必定流出來,這是水在守信呀。水洗滌萬物污穢之處,能齊平高低,這是水善于治物呀。水面載放東西能浮起來,以利于辨認看清楚,沖擊起來勢不可擋,這是水在善用其能呀。水晝夜不停,滿了再進,這是水在善待時機呀。因而,圣者要隨天時而行,賢者要應事而變;智者要無為而治,達者要順天而生呀。'(老子點明水近于道、善仁信治、效法水德、與世無爭、天下莫爭之至理?。?/strong> 老子繼續啟迪孔子說:'要想知曉什么是大道,必須定心于萬物的本初上。在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狀性質不同。它們共同的地方,都是順應自然而生滅,都是隨著自然而行止。知道它們的不同,只是看見了它們的表象,而要知道它們的共同之處,才是知道它們的本質!舍去它們不同之處而觀察其共同之處,才可以定心于萬物的本初。萬物的本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沒有異處呀。'(老子點明了道源本初、道御萬物、道化無形、大道歸一之至理?。?/strong> 宇宙 孔子問老子:'觀察它們的共同之處,究竟有什么益處?' 老子回答:'觀察它們共同之處,才與萬物平等。萬物與我并生,與齊物看齊,而不是反之。這就可以把生死看做晝夜,禍與福、吉與兇、貴與賤、榮與辱都沒什么區別,心如古井水沉靜,我行我素,自得其樂,那就會在何地都一樣樂哉。圣人處世,遇到事而不背離躲避它,事物變化而不是固守它,順應事物流轉,任其自然。調和自己而順應事物者,是有德之人;隨事物勢頭而順應者,是得道之人。'(老子點明了萬物平等、善待萬物、心凈樂地、順勢而為的道理?。?/strong> 孔子聽到老子這番話后,像云一樣順風而飄動,像水一樣就地勢而流轉,于是驚喜地說:'多么悠閑!像在海上行舟,在路上行車一樣,進就與它同進,停就與它同停,何須用自己力量來代替舟車?君子本性并非與常人不同,而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呀。'(老子的話讓孔子開始體會到何為出世之道、自然之道。) 老子見孔子已入大道之門,說:' 得道之人,把生和死看作一樣,生為安樂,死為安息;把是和非看作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把貴和賤看作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把榮和辱看作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為什么呢?立于大道,觀察萬物的根本,生和死、是和非、貴和賤、榮和辱都是人為的價值觀,它們處在瞬時而變動的狀態中。研究它們的根本,同一而沒有別。知此大道后,要順其變動而不掛礙在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仍泰然處之 。你回去以后,在語言表現上要去掉驕氣。除去寫在臉上的志向和欲望。否則,你人還未到早已被人所知,身體未動早已風聲傳揚出去,張張揚揚,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一樣,誰還敢用你?(老子點明得道之人須無生無死、無是無非、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無掛礙、如如不動之大道至理!同時直言不諱地指出孔子做事張揚的毛?。。?/strong> 孔子對老子說:'先生的一番話發自肺腑,而入弟子的心脾,使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舍地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孔子對老子十分佩服。他回到魯國后眾弟子紛紛問拜訪老子有什么見識??鬃踊卮穑?我知道鳥能飛,可用網縛之;魚能游,可用鉤釣之;獸能走,可用箭取之。至于龍,能乘風云上九天,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我所見的老子就象龍一樣,學識淵深莫測,志趣高邈難知,象蛇一樣隨時屈伸,如龍一般應時變化。老子,他真是我的老師啊!'(入世之道的儒家師祖孔子坦白承認出世之道的道家始祖老子是他的老師?。?/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