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詩三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逢:遇。 佳節:美好的節日。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也稱越椒,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譯文 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詩詞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詩詞意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生字書寫 異 拼音 yì 部首 巳 筆畫 6 1.有分別;不相同:~口同聲|大同小~|日新月~|求同存~。 2.奇異;特別:~香|~聞。 3.驚奇;奇怪:驚~|深以為~。 4.另外的;別的:~日|~地。(本詩中的意思) 5.分開:離~|~爨(親屬分家)。 6.姓。 賞析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人運用一個“獨”字,兩個“異”字,表達了自己孤獨和對他鄉的陌生之感,這種游子思鄉的情緒在平時不一定會表露出來,但是一旦遇到“佳節”,見別人都在熱鬧的團聚,自己的孤獨與思鄉情緒,就會一下子涌現出來。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戴裝有茱萸的香囊,據說可以避災。詩人在此,寫故鄉的兄弟們登高,佩茱萸,卻發現少一人的遺憾,來反襯自己身在異鄉不能回去,自己心中的遺憾。 閱讀延伸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東漢時,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瘟魔給他的家鄉帶來一場大瘟疫,他的父母因此病死。他到東南山拜仙人費長房為師學藝。桓景拿著師傅給的降妖青龍劍,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了。”并且給了他茱萸葉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他把茱萸葉、菊花酒分給大家,瘟魔不敢近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殺死了瘟魔。 從那時起,才有了重陽節登高和插茱萸、飲菊花酒的風俗。 練習題1 1、農歷九月九日是(C)節。 A.端午 B.清明 C.重陽 D.中秋 2、山東是指(B) A.山東省 B.華山以東C.山的東面 3、異鄉是指(B) A.山東 B.他鄉,外鄉 C.不同的家鄉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寫的一首廣為傳誦的詩篇,深切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5、本詩中的千古名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游子思鄉之情,曾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練習題2 一、解釋帶點的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詩題中“九月九日”是指_____節,“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三、默寫。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還學過哪些與節日有關的古代詩歌,請你背一背,并寫下其中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九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夜書所見》,同學們會背了嗎?誰來背一背?(生背)。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又是一個萬物凋零的季節,這就是秋天的獨特之處,所以古人特別得喜歡吟誦秋天。你還會吟誦其他有關秋天的古詩嗎?(生可背,可拿卡片) 同學們小小的年紀真了不起!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有關秋天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詩題)。誰來讀一讀詩題?同學們一起來讀!
二、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么?(生能答出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即可)
2、課件:九月九日即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從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王維) 課件:介紹王維:會寫詩,會畫畫,據說還是一位音樂家,與孟浩然齊名,被人稱為“王孟”。他的一生以田園詩最為著名,寫作風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提示:不過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不是田園詩,而是和《夜書所見》一樣是一首思鄉詩。 明白了這么多,我們再來齊讀詩題。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三、理解詩意,以“意”鋪陳(出示課件)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系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么時候?
師(范寫):應先寫里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佳和倍都是單人旁---提醒右邊上下兩個土;倍是什么意思?
(3)“遙”——“遙知”
師:詩人的家鄉在華山以東而不是指今天的山東,但詩人此刻身處長安,離家鄉近兩百公里。這么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課件: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5)是的,通過我們的共同學習,我們知道了----(課件)獨:單獨;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我們課文中還有三個注釋,我們在通過注釋理解詞語的時候不要生搬硬套,不能字字對譯,做到總體把握就好了。
7、師:好,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8、同學們帶著理解再讀讀古詩,讀的時候想一想要在哪里注意停頓、節奏以及快慢呢?(生讀),誰來試試(一生讀),你注意了停頓的地方和重音,很好!(課件出示帶停頓的詩),好,同學們給你的同桌這樣美美地讀一讀吧!
四、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1、師:年僅17歲的王維遠離家鄉正在長安謀取功名。誰來讀一讀第一句?(一生讀)。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么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后隱藏著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課件出示)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門遠游,游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親”)
4、再怎么想念親人,他仍在“異鄉”;再怎么孤獨,他仍為“異客”。
5、古詩的語言非常得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畫面。這樣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1、師:反復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生:佳節,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課件:每逢佳節,我便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讓留守兒童多說,逢年過節時想起遠方打工的父母,會想些什么?來讀這句詩;遠方的父母會想念家鄉的誰?會說些什么?父母一定會吟誦什么?)
5、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獨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兩年未歸,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生:“倍思親”)。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6、一起讀出王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吧!(生齊讀一二句)
(三)1、師:讀一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他會對家鄉的兄弟們說些什么?兄弟們會說些什么?(“少一人”)會祝愿些什么?茱萸是什么?你能借助注釋,很好!對于茱萸的解釋我再補充一些(課件:茱萸的介紹)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后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復“少一人”。
5、師: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五、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學生討論,
出示課件:《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客游,在詩歌創作方面久負名。但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 “九·九”重陽佳節之日,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 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誰來再讀一讀全詩,能強烈表達出詩人思鄉的情感。 5、誰來背誦?
六、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
通過這兩首思鄉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無論是學習課文還是古詩,都有它固定的方法和步驟: 讀,熟讀詩文; 析,體會詩意; 悟,感悟詩情; 背,熟讀成誦。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注:特別是反復誦讀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能用到哦)
3、課件: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五、布置作業(課件)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