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620年代,從荷蘭駛向亞洲的船員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攻打葡萄牙人占領的澳門失敗后,轉而繼續向東進行侵略,試圖向明政府施壓開海禁。這時候的艦隊和商船,主要依靠葡萄牙人提供的海圖在航行,但因為海圖錯誤以及其他原因,經常出現船毀人亡的事情。 1622年,荷蘭指揮官率領的東印度公司艦隊,在收到了福建官方拒絕開放貿易的通知后,這艘船在臺灣海峽漂流了兩個月。他們開始擔憂,因為制造這艘船的費用是由荷蘭國家以及各個城市共同出資,如果沒有賺回這筆錢,那回去根本沒法交代。所以他們開始著手準備挽回措施,這一舉措讓他們后來制霸了歐洲通往亞洲的航道。 一、進行水文探測不像現在可以由很多資訊那么發達,以前航海都是要靠前人傳授或自己的經驗。荷蘭人明白,葡萄牙人的海圖并不完整,于是他們開始了基礎的水文探測,包括河流、淺談、小島等都要測量水深,并一一記錄成海航日志。記錄的目的,就是為了下一批從荷蘭到東亞的商船能夠更加便利和準確。荷蘭國內交代那些船員,在船隊航向亞洲路上,無論經過任何海岸,他們就在那里等待起風或漲潮。這一系列的水文探測包括三大要素,“海圖”“海岸描述”以及“航路指引”。但是大自然詭秘莫測,有時候航路指引錯誤,船長就只能參照海圖隨機應變了。 二、尋找其他的海路當時荷蘭的船只,8米以上才是安全的水深,才不會因為海浪的上下波動讓船體撞向海底。于是荷蘭船員一旦進入沒有標識的水道,或者海圖表示水深不足8米的海域,船只就會放慢速度,并且水手與繩子一起,不斷投下測深錘,來確定前方物件的距離,借此逐步尋找出了其他船隊沒有發現并且可以航行的水道。 三、減少商業成本162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初到東亞,依靠的是葡萄牙人的海圖,沿岸漁民以及大明水師的協助。但是到了1630年代,基于這些實地航海經驗,他們開始修改船支的大小和配置,并實驗各種航線,業主動測繪自己的海圖。例如:在南海航行時,考慮到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的周期,以及臺風季節的時候,荷蘭大噸位帆船不易行駛,他們就改為可配置火炮的荷蘭中型快船或中式帆船,這些船吃水淺也更易于操作、轉向和登陸。 這時期,荷蘭商船從東南亞運來香料,到日本換了銀子,再用銀子到大明交換絲綢,也就是拿各地特產進行交換。荷蘭東印度公司就用這些水文探測資料,謹慎選擇不同船只進行航行,從而降低“船毀人亡”的風險,大發橫財。 然而荷蘭海盜在明末清初時期,對我國的傷害是極大的,大家要牢記歷史,避免再次發生這種屈辱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