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是一種現代富貴病。因過食厚味油膩之品,聚濕生痰,土壅木郁,脾失健運,肝失疏泄,氣血運行不暢,痰濕膏脂沉積于肝內。輕度脂肪肝無明顯癥狀,重度者可肝區疼痛,個別也能形成脂肪肝性肝硬化或腹水及肝大等。中醫認為治療脂肪肝應以清熱利濕、消積化痰、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等法。 高脂血癥系指血中的膽固醇、三酰甘油、脂質蛋白增高的總稱,血中的過氧化脂質增多附著于血管壁上,使血管管腔變窄,彈性減弱,血流量變小,最易形成血栓及血管動脈硬化,是影響現代人健康的常見疾病。本病屬中醫“痰濕”“瘀阻”范疇。中醫認為高脂血癥是由于肝腎不足、年老力衰、臟腑功能減退,氣血津液運化失常,飲食不節,膏粱厚味損傷中州,以致痰濕瘀阻。 案1 曾某,男,38歲。嗜酒食厚味,體豐腹大,體重80kg,頭暈目眩,血壓160/110mmHg,舌肥大,舌苔白濁,脈弦沉。有時胸悶脅痛,飯后飽脹感,便不爽。經某醫院查驗,為中度脂肪肝,兼二期高血壓,曾泡飲“清肝茶”1年無效來診。處方:柴胡20g,白芍20g,枳實15g,半夏30g,郁金15g,蒼術15g,陳皮15g,生山楂20g,薏苡仁30g,丹參30g,金錢草20g,澤瀉30g,決明子20g,豨薟草30g。煎湯,每日1劑,每次250ml。服4周后諸癥消失,體重下降,血壓150/95mmHg,B超證實肝形態良好。續用水丸續服半年,恢復正常,體重下降15kg。 案2 王某,36歲,2001年10月5日就診。近日胸悶腹脹,兩脅隱痛,神疲乏力納少。形體肥胖,血壓150/95mmHg,脈弦滑,舌苔白膩,無肝病史,B超證實脂肪肝。嗜食酒肉燒烤,致使痰濕內生,土壅木郁,肝內脂質沉積。處方:柴胡15g,白芍15g,枳殼15g,半夏30g,陳皮15g,茯苓20g,蒼術10g,澤瀉30g,生山楂片30g,丹參30g,甘草10g,郁金15g。水煎,每劑1天,分2次服,每周6劑,休1天。服6周后,查肝脂正常,囑調整飲食,少吃油膩肉食,加強體育活動。 按語:降血脂、血液黏稠度有效的中藥很多,如生山楂片、澤瀉、何首烏、丹參、決明子、三七等,其中以口服三七粉最為方便經濟,且效果不錯。 案3 趙某,62歲,在單位體檢中發現血流變項超標,全血黏度均高于正常值。形體肥胖,腿微腫,血壓150/100mmHg,餐前2小時血糖7.5mmol/L,夜尿增多,走路腿沉,嗜睡,舌質肥大,苔白,脈弦沉。西醫診斷:老年綜合征,二期高血壓,高黏血癥。中醫診斷:痰濕。治法:補虛、化濕、祛痰。方藥:生地黃30g,山藥20g,澤瀉30g,牡丹皮20g,云茯苓30g,桂枝15g,川牛膝30g,生山楂片30g,決明子20g,羅布麻10g,石菖蒲10g,白術20g,黃芪30g。經上方調理6周后,血壓140/90mmHg,血糖6.8mmol/L(餐前),血流變檢查均正常。囑注意飲食調整,適當運動。(陳勝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