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會發現有這樣兩類人:一種人總是能夠堅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他們明確自己想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侶的關系中也很“拎得清”。
還有一種人,他們好像很難理解自己想要什么,有時即便有一閃而過的想法或者信念,也極其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很難堅持自我。不管在為自己做決定,還是與他人的相處中都是如此。有人會說他們“活得不明白”。 堅持自我是什么? 心理學上,有一個與堅持自我密切相關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它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擁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他是否能在外界壓力下依然堅持做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容易在做出決定以后反反復復,想要改變自己的決定。 他們常常完全被情緒左右,他們難以客觀冷靜地看待事物,情緒和沖動總讓他們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或是因為被情緒裹脅而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此外,他們也可能在應該盡情釋放情緒和感受時又被理智困住,東想西想,顯得過于瞻前顧后。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不僅能夠辨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還擁有在特定時刻選擇讓自己受理智支配、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 在家庭與親密關系中,一個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能夠既保持個人的獨立,又能與他人建立好的鏈接。
一個不能堅持自我的人,在做選擇時極大地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在選擇自己職業時因為父母堅持說“你一定會喜歡做這個的,這個很適合你”,所以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會喜歡,即便事實卻并非如此。
自我分化水平影響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分化程度高的人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也相對客觀,并且更能內化自己的成就。他們不像自我概念模糊的低分化者那樣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或是完全將對自己的評估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之上。
首先,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具體化”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不能簡單地說“我感覺不好”、“我覺得不舒服?!蹦阋θンw會和分辨,是內疚?是失望?是尷尬?以及那些情緒讓你想到過去曾在什么樣的情境中體會過?要先識別自己的感受,明白它具體是什么,用心不斷練習分辨,你就能和自己的感覺達成更好的關系。
其次,學會辨識情感和理智。 情感可以是微妙的,也可以是強烈的,但它們通常都是難以抑制的下意識的感受。尤其是在爭執、辯論,或是情緒激烈的情境中時,你要問自己,現在是我的情緒在起作用,還是理智在起作用?以及情緒和理智分別給你帶來了怎樣的結果和后續體驗。
此時,“堅持自我”的含義也會變得更加明確,你會更清楚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你想堅持的是哪一面的自我。 最后,要主動與原生家庭建立適當的邊界。 要記住父母和伴侶無權干涉你的個人決定與選擇,在他們試圖這樣做時,你要堅定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意愿。你的人生應該以你的意志為基調,而不是父母施加于你的“你想要”、“你應該”或是“你適合”。
完成與原生家庭之間的分化,才是擁有獨立人格的關鍵的第一步,而這正是堅持自我最重要的前提。
我們都渴望鏈接,尋求歸屬,期盼被接受,但絕對不能失去自我。
常常聽到身邊的女孩在討論“堅持自我”這件事。少部分人很明確自己想要什么。大部分人極其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
你呢?
要記住呀, 只此一遭,別無機會。 我們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掌控, 扮美些,強大些, 嘗試更多,走得更遠, 好好活過,不辜負這一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