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統編教材新增古文篇目 串講二 雖有嘉肴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雖有嘉肴 嘉: 好,美 (2)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3)雖有至道 至道: 最好的道理 (4)是故學然后 是故: 所以 (5)教然后知困 困: 困惑 (6)能自反也 自反: 自我反思 (7)能自強也 自強: 自我勉勵 (8)學學半 學: 同“敩”,教導 (9)學學半 學: 學習 (10)其此之謂乎 其: 表示推測 2.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 (6)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7)《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3.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運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 本文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3)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4)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類比論證。引出“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嘉肴”“至道”,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 (5)課文結尾引用《兌命》的語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論證。短文闡述了中心觀點——“教學相長”,再引用古代名言,來強化自己“教學相長”的觀點。 雖有嘉肴(15分)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翻譯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2)教然后知困 困: 困惑 (3)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強: 勉勵 (4)學學半 學: 同“敩”教導 (5)其此之謂乎 其: 表示推測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親自品嘗,就永遠不會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好處。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3分)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2)然后/能自強也 4.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3分) 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或:在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