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屹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即位后不久,便命人將泉州城中一個已作古百年之人從墳中掘出,'鞭尸三百',其后人作為'余孽',所有財產全部充公,男性全部充軍,女性送去軍營為妓,即使如此還不解恨,特下一道圣旨,'世世無得登仕籍,世代為奴'。也就是所有的后代都不能做官,要世世代代做奴隸。享受此待遇之人便是原大宋王朝泉州市舶司提舉,名字叫作蒲壽庚。 一個提舉,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官,能起多大的作用?何況早已死去多年,緣何朱元璋會這樣地恨之入骨呢? 提舉,也稱作倉司,其實就是指管理的意思,最早始于漢朝耿壽昌設常平倉,用來管理倉庫。宋代主管專門事務如常平司的免役、市易的官職,多以提舉命名,官階并不大。而且后來還多為閑職,是只領薪俸不管事的,算是給一些老病官員的待遇。但這個蒲壽庚的提舉可真是不同,不能從一般我們認知的官職來理解了。 我們都知道,宋朝,尤其是南宋,這泉州在中國的城市中那可真叫一線城市,如果說首都是政治中心的話,這泉州怕算是經濟中心了,對南宋來說,至少是貿易中心和稅收中心,那個時候,寧波之類的城市還屬未入流,而如上海這樣現代的大都市,不少地域還沒在海中呢。 泉州當時是世界第一大港。而當時掌管所有港口的就是蒲壽庚家族。蒲壽庚并不是漢人,他的祖先色目人,說人話就是現在的阿拉伯人,后來便在宋朝做官。北宋王朝滅亡后,一些皇親貴族便來到了泉州避難。 蒲家世受大宋皇恩,蒲壽庚更是身居高位,被宋朝統治者封為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儼然便是福建土皇帝,在泉州更是民事軍政一人說了算,比市長還牛。不僅如此,還控制著宋朝最大的海上貿易,壟斷泉州海上生意長達30年! 蒲壽庚早年在占城,也就是越南呆過不少年,他精通外語,后隨家族從廣州舉家遷來泉州定居。而蒲壽庚的父親蒲開宗,還曾擔任過安溪縣主簿,并曾因貿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節郎'的官銜。 蒲壽庚開始時只是一個小商人,但他卻組織了一幫帶有武裝性質的商隊,因為這個時候常有??芤u泉州,官兵無能為力。為保護家族的巨大利益,他憑借強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府擊退之。史書記載:'咸淳末,海賊寇郡境,時西域人蒲壽峸、壽庚兄弟在泉,俱無賴,擊賊退之,以功累官沿海都制置使。' 蒲壽庚也因此奠定了在泉州軍政與商業勢力,坐擁龐大的船隊,完全壟斷對阿拉伯人的貿易事務。并因功一路升遷,后得執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職。統領海防,權力很大。 按說這蒲壽庚身為官家之人,處處應為朝廷著想才是,但他是一個如后世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一般的人物,亦官亦商,官商合一,一切以家族利益為根本,這官身只是他披在外面的一件為其以各種'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財富的外衣而已。 這時的主要對外貿易是香料,蒲壽庚憑借權力壟斷宋末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三十年,史載他'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僮數千。'在泉州,乃至福建都是一個影響甚巨之人,而'市舶'也成為南宋朝廷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元人入侵,南宋很長時間有一個專用名詞叫'海上行朝',說白了就是亡命海上。當元軍攻佔臨安,恭帝乞降時。遺臣護送益王、廣王兄弟逃至溫州,群臣決意建立海上行朝,實行'乘海舟以避敵……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以圖復興。 于是,以張世杰為首的遺臣們遣使至福州、泉州安撫臣民,并在福州奉益王為帝昰,另立朝廷,是為端宗,年號景炎元年,繼續抗元。他們看準了蒲壽庚在泉州擁有大量船舶及資財,特地打破由文人出掌市舶司的慣例,'授福建廣東招撫使,總海舶',希能藉此拉攏蒲氏,以泉州作為復興的基地,壯大抗元力量。 隨著福建招撫使王積翁降元,引領元軍入福州。帝昰避走泉州,南宋陳宜中、少保張世杰率舟師十萬,奉宋端宗趙昰及楊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 '欲作都泉州'。但蒲壽庚卻'閉門不納'、'閉門拒命',禁止宋軍進入泉州,致使孤臣陸秀夫、張世杰等人,帶著兩個娃娃皇帝無奈'匆遽移粵',繼續南逃。 張世杰徵用蒲氏船隊以為南下之用。而蒲壽庚對張世杰的要求不聞不問。于是張世杰把心一橫,沒收蒲氏船隊及貨品,這便引起蒲壽庚震怒,竟誅殺在泉州歇留的趙氏宗室及大量官兵,決意歸附元朝。翌月聯同泉州知府獻城降元,帝昰被迫沿海南下至廣州。 元人慣野戰,于這水上實在是不行,但蒲壽庚的投降,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喜訊,如虎添翼。蒲壽庚將所擁有的海舶,全部交給元軍去進攻南宋水師??梢哉f,如果沒有蒲壽庚所獻這當時的頂級海船,至少南宋水師同元人還可周旋一陣呢。 蒲壽庚降元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被忽必略封為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任福建行省參知政事,'鎮撫瀕海諸郡'。他先是擊敗了返回來報復的張世杰,后來,蒲壽庚的舟師又奉旨配合元軍主力進擊廣東,'會追二王',張世杰最終在崖山戰敗,陸秀夫負幼主祥興帝赴海死,十余萬軍民隨之蹈海,南宋遂遭亡國。 早在北宋滅亡之時,就有三百多趙宋宗室子弟隨南外宗正司遷至泉州,并在這里繁衍生息。到了南宋末,宗室成員已達到三千余人。而蒲壽庚為泄憤和降元,竟將在泉州的宋帝宗親,一次性全部誅殺殆盡。他甚至連泉州城內的漢人都不放過,想要殺盡城中漢人'賤民',借此表明自己的立場! 泉州的許家起義兵反抗蒲壽庚,護送二帝南逃,被其殺得血流成河,滿門死絕;忠于南宋的陳家和曾家也都被他幾近滅族;泉州的少林寺和尚由于反抗他投降元朝,被他聯手元朝大將奇握溫思血腥屠殺,少林寺千余和尚幾近死絕,只有少量逃了出來! 蒲壽庚的殘忍,連殘暴的元軍都側目,當時的元軍政策已經溫和很多,即便是在四川讓蒙哥可汗命喪黃泉的釣魚城,都沒有經行毀滅性的報復,而這蒲壽庚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蒲壽庚用泉州城中上萬漢人的性命換取了家族的興旺,在元朝依舊強盛,一直獨霸海上交易,可惜這個家族的人頭生反骨,元朝末年的時候,勾結色目人造反,被元朝統治者誅了九族,只有數人逃亡在外。并且許多西域人也跟著遭殃,死傷甚多! 蒲壽庚后人造反其實也是有原因的,蒙元朝廷感覺政權穩固后不久,便開始進行階段性的海禁政策。企圖將原本由私人團體為主的海洋貿易,轉移到朝廷直接控制的官營船隊身上。這就讓諸如泉州蒲壽庚家族這樣的商團,感到十萬個不舒服。 最終,雙方發生了嚴重沖突。元朝依靠武裝漢族地主武裝,用兵力優勢吞沒了泉州。包括蒲壽庚家族在內的西亞和中亞人后裔,在城破后遭到了血洗。而泉州城也自此敗落,從一線城市一直地退退退,退到現在,不知能算個二線城市不? 蒲壽庚在元朝雖然被重用,但當時的人們對他是相當仇恨的,尤其是宋遺民直欲食其肉,寢其皮。及朱明時,雖然蒲壽庚早已作古,朱元璋當然也不會放他的,你死了子孫還在,對蒲壽庚后代及整個家族,進行了徹底的補刀,對其施以最高級別的報復,使得那些逃亡在外的蒲家人紛紛改姓,或卜或楊或吳。 一個世受國恩的商人,不思報恩,反而助紂為虐,一次性屠殺大宋宗室數千人,這樣的罪惡之人,人神共憤,遭此報應也是罪有應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