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有品味的事情莫過于讀書。樹影旁、幽窗下,香茗一盞,無人打攪,縱無紅袖添香,憑幾獨處,神游書中,卻也是別有風味。怡情養氣,去戾氣、添神韻、長才干,非讀書不能得。英國人弗朗西絲·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讀書人之愛書如沙漠中的行人對水的渴望,為此身此心之所必須。北宋文學名家黃庭堅談讀書時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清代張朝則在《幽夢影》中將“有工夫讀書”列為人生五福的第一福。“天下無書則已,有則必當讀”。能讀書外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蒼山如海”不經歷萬水千山如何能得此佳句?能會難得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風動、幡動,仁者心動”,不是醉心經典,焉能出此奇峰?讀書之于讀書人實在是擋不住的誘惑,善讀書者,從來不泥于書,大千世界無處不是可圈點賞析的妙處。 世上之人,讀書的滋味原也各不相同。唐三藏談佛經妙處“如人飲水,冷暖自如”,精妙處實難與人描畫。蘇秦以錐刺股“簡練揣摩”發奮讀書,董仲舒專心讀書竟致“三年不窺園”,朱熹讀書讀至會心處恰似“勝日尋芳”,豁然開朗處仿佛艨艟巨艦如“一毛”乘潮而起,順江自在而行...... 宋代文學大家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的確是經驗之談。一個追求智慧的人,必然是和詩書相伴而行的——畢竟,鳥隨鳳凰飛騰遠,人伴詩書品自高啊!書是前人思想的凝集。讀到一本好書,你會愛不釋手,仿佛它是你前世注定的好朋友,于是你喜歡她、思念她、愛她,離開她你會不顧一切的找她。而壞書就像下作卑劣的教唆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讀什么樣的書,也就說明了自己的價值取向,故而選擇書也必須慎重。書是無聲的朋友,與書本交朋友必須要有耐心和誠意,你付出多少,它就回報你多少;你動多少情,它就會給你多少義;你不理不睬它,它就默默無語。 雨夜讀書,別有情趣。靜夜中,小窗外,雨聲細密;明燈下,好書在手,人與影成雙,與巴山夜雨別成意境。陶醉中,天地古今,仿佛是從書中走來,從遠古走來,淡淡而悠遠,穿越歲月的煙塵,在這寧靜的夜晚。清清的風,沙沙的雨,溫馨的室,明亮的燈,微微冒著熱氣的茶,雨中倒影著深深淺淺的夜色,伴著淡淡的書香在黑夜中漫延開來,醉倒了讀書人的身與心。 讀書,是對人向上一路的修煉。它能夠讓男人卓爾不群,能夠讓女人氣質不凡。蕓蕓眾生,與其整天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用在包裝外表,還不如利用時間多讀書,因為書可以讓人變得更加聰慧,變得更加有內涵,讓纖弱變得堅韌富有毅力,讓粗野變得高尚和瀟灑。俊美的外表可以是與生俱來的,但氣質和素養卻需后天修煉而成的。試想,一個人只是徒有漂亮的外表,而沒有什么思想內涵,年少也許風光一時,但當美麗的布娃娃和繡花枕頭被撕開漂亮的外表的時候,那里面的和無知白癡有多大區別? 所以,對人而言,美,并不是那么膚淺,更重要的是高雅的氣質和深沉的內涵。讀書,是對人身和心的塑造,指引人,幫助人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思想,豐富和遽密人的內在,改善人的外觀。 書是前人智慧的總結。一個人跋涉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難免會寂寞迷茫,找不到生活的出路,看不到前程的光明,對人生對生命失去了追逐,這時如果選擇了書,它就會帶我們一個脫離了現實紛擾的精神殿堂,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無聊的時候翻開書,引人入勝、曲折離奇的故事會消除我們的孤獨與落寞感;迷茫的時候翻開書,大師們會為我們解讀人生,詮釋生命,告訴我們生存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點亮迷霧中的燈塔。 讀書使人寧靜,使人內心和諧。讀書能開闊人的視野和胸襟,疏緩人的情緒與創傷,當讀書已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的精神追求時,我們的社會大概也就離向往的大同社會不遠了。 書無處不在。愛讀書的人,無處不是可讀之書,不管它是有字的,還是無字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是最高的讀書意境。沒有環境不可讀書,沒有環境和事物不是無字的好書佳品,讀書至此,才是通境。 那些刻意講究讀書環境的人,是因為書對他只是一種消遣,既體味不到世情,又關乎不到人心,書是他個人的一種生活的點綴,真正能體會手中讀物的韻味和風致,并不在讀書的環境怎樣,而在讀書者與書作者的情感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