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大多數孩子都有過“偷”家里的錢的經歷,父母們對此苦惱不已,仿佛在父母眼中,一個乖孩子是不會去“偷”家里的錢的,偷是一個帶有壞品質的動詞。但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偷”家里的錢并不是成人世界中成人規則下的偷,孩子只是悄悄地拿走了家里放在某個他知道的地方的錢,注意,這里的“悄悄地”和“拿”,暴露出孩子還未經過規則的約束,還不懂得成人世界的規則。 孩子為什么會“偷”家里的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1、孩子需要錢來購物。一般“偷錢”的孩子年齡幾乎都在6歲以上,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享受過錢帶來的某方面的滿足,當產生需求的時候,如想買零食,他就會想到需要錢。 2、家長沒有照顧到該年齡段的孩子的購物需求,在零花錢分配上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過相關的教育,父母也沒有教育到位。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漸漸地要與父母“劃清界限”,從身體上的斷奶到精神上的斷奶,當父母發現孩子一點點地接觸社會時,如上學、交朋友等,要慢慢地告訴孩子成人世界的規則,在“偷錢” 這一方面,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觀念。幫助孩子區分物品的物權,引導孩子建立“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例如,在家時,父母要跟孩子講什么是爸爸的,什么是媽媽的,什么是孩子的。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老師也要跟孩子講什么是學校的,什么是給小朋友自己的,老師也可以通過游戲或區角活動引導孩子,正確培養“物權”概念。 那么如果發現孩子“偷錢”該怎么辦呢? 1、記住一個原則——私下解決,不打罵孩子也不讓孩子當眾認錯 一旦發現孩子偷竊,就打罵孩子或者命令孩子當眾認錯,并斥責孩子,以便讓孩子不敢再犯。其實,這是在羞辱孩子,帶給孩子的也只是自卑和羞恥,讓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事后切勿翻舊賬, 反復追究,隨意轉述。事情已經過去,就不要反復提起,也不要發現孩子又拿了什么東西,就說“這又是你從哪里偷來的”這種話,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隨意將事情告訴別人,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學家盧梭曾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p> 2、與其教育孩子,不如引導孩子 前文我已說過,孩子大多是因為自己花錢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才去“偷”錢的,基于此,父母不妨重新審視孩子的零花錢是否合理,如果可以的話,可以適當增加零花錢,筆者小時候也偷拿過家里的錢去買零食吃,被母親發現后,母親讓我幫忙刷碗,刷一次五毛錢,雖然沒刷幾天,但從那以后,筆者再也沒有偷拿過家里的錢;如果零花錢分配上比較合適,那么父母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時的購物是不是大手大腳的,讓孩子跟著養成了不好的消費習慣,如果是,那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理性消費;如果是孩子以為家里的錢都可以拿去花,只是不能讓父母發現生氣的話,那就應該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這錢是父母的,不可以隨便拿去,必須得父母同意;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習慣性偷竊病,如果父母發現這種情況比較頻繁且嚴重,最好及時就醫,提前治療。 不管是對于成人還是對于孩子來說,錢的“吸引力”都是很大的,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按照孩子的思維去想,按照成人的方法去做,一切以尊重孩子為首位,加油! |
|
來自: 雅博學苑 > 《行為引導,習慣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