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第一層:小巧】 巧是什么?巧是各方之會要,遇事用巧,最可使上力道,而且少而功多。 謀略上用巧,通常是在事情進行的轉折點,事物的重心點,力量的均衡點,支力點或現象變化的臨界點上。 “小巧”的謀略有一個特色,它單點突出,一點即中,有輕薄短小的味道,依案例中姜太公對應訪客即很得各方之會要,不但準確而且精巧。 用巧特別適合短線操作,一般來說,機智靈活型的人比較擅長。?由于“小巧”往往只觸及一點,不及其余,因而極似一把鋒利的匕首,富有攻擊力。 而且,正因為“小巧”涉及的范圍非常有限,所以這一層謀略所需的成本很小,而殺傷力卻很大,有時甚至能險中求勝,扭轉敵我雙方的對抗形勢。所謂“四兩撥千斤”,就很貼切地說明了這一點。 【謀略第二層:用智】 “智”跟“巧”主要的不同在于:“智”者,千慮之所臻也,“巧”則是偶現之一得也。前者盤根錯節,步步為營;后者則須靈機躍動,一點通明。 達到“用智”境界的謀略者,往往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清晰的把握,對問題在解決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有適當的應對措施。?與“小巧”相比,“用智”更注重謀略的整體性,講究穩扎穩打,以全面策劃取勝。 【謀略第三層:通幽】 “幽”是一種曲折而深遠的狀態,有轉折回繞之奧妙,也有隱忽速蘊之意味。 “通”則是開闊,有空曠的意味,用策“通幽”,就表示在謀略的實質設計上已達到了這種境界。 “通幽”與“用智”主要的不同在于:“通幽”必須透境,因此謀略構成通常都要有相當的縱深,而“用智”尚不需要有這樣的安排。 策略的幽境是如何構筑出來的呢?
其實在我國古代諸多的兵家奇書中,都有此方面的精彩論述。比如《三十六計》中,“指桑罵槐”一計,便與“通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謀略第四層:具體】 “具體”在這里是指呈現出像物體一樣有形貌體式的意思。 謀略只有到了這種有形貌體式的境界才算開始進入高層謀略的世界。 這種層級的謀略通常是組群式,一個大謀略之內還包括著許許多多的子謀略。各個子謀略間結構緊密,上下左右聯成一體,展現出特殊的形態體貌。 【謀略第五層:坐照】 坐照”比“具體”更高一層,謀略到達“坐照”的境界,已開始從具體 進入本體無形的境界。 這里所謂“不求形似”,即是指不刻意去求謀略形體是什么,而是將形體沒于胸中?穴擔任意出之則又皆能與形體契合?雪,這是神情超脫在形體之外,又寄于形體之中的境界。 謀略要入“坐照”,一個基本要領,就是要設法盡量拔高謀略的高度。 怎么拔呢?芽就是把“具體”抽象化,“具體”經抽象之后層次就會拉高; 層次拉高,就能往下關照到更多更廣的“具體”,然后掌握全局,所謂站得高,視野闊也。 諸葛亮胸有成竹,指點江山,真正達到了利用天下情勢,處理天下糾紛,操縱天下的局勢。 如果他不能周密細致地衡量天下權勢的變化,不知道各派人馬的強弱虛實,不清楚各人的真實想法,就不能了解隱蔽的真相和瞬息萬變的世情。 【謀略第六層:入神】 “入神”是用謀的最高境界,這境界用圍棋中的術語來說就是“局上無子”,“局前無人”的意思。 何謂“局前無人”呢?簡單地說,就是在與人對弈時,心神融入對手的“思想流”中,能全程了解對手任一舉動的目的與動向,好似自個在對弈一般,這就是“局前無人”。 用謀如果到了“局前無人”的境界,一來已經消解敵我對立的立場,把對手內造化;二來將雙方棋局消融于更大的一個棋局中,使整個對弈產生合致的自發性需求,彼此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好似形成獨立的有機體一樣。 “入神”與“坐照”主要的不同也表現在此。“入神”是滲入對手,使對手自發地內化于大局之中,“坐照”則雖已超越形體之外,洞察全盤棋局,但敵我雙方仍是對立的,只是屈服對手的手段已趨于無形而已,但始終尚未達到消融對手之力于同一大局之內的程度。 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謀略從外觀上已經出巧入拙,一旦被施用,往往能使謀略本身從施用主體獨立出來,變成一個超越原主體,而又有客體自動參與的自發性機制,持續不斷地產生約制力,發揮長久控制對象的目的。 《孫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這段話講得非常精彩。所謂“知彼”包含許多內容,有對對方將領、士兵、武器裝備及作戰能力等等各方面的全面而又綜合的了解;“知己”比“知彼”更難,正所謂“當局者迷”就是這個意思,人們對自己一般都很難有客觀的了解和評價,如果真能做到知己知彼,對敵我雙方都有深入了解,那就無往而不勝了。其中非常關鍵的是要抓住敵方主帥的特點,把握住對方主將就掌握了主動權,即使己方實力遜于對方,那也不會吃大虧。敵方主帥的性格、心態、謀略是需要了解的方面,這是首要任務。 |
|
來自: 太極老葉KBA9 > 《人生智慧管理及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