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相信你一定很熟悉,可能曾經就對孩子這樣說過,也許當時你只是為了宣泄內心的憤怒煩躁,逞一時口舌之快對孩子說了這些難聽的話。 但是這些語言落在孩子心里,就是個刀片,在他們的心中劃開了一道道血口子。 暴力教育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毀滅性的,而家長的語言暴力對于一個孩子的傷害更加嚴重。 因為你們的每一句無心謾罵都是對孩子無形的摧殘。 01 語言暴力帶來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自我認知的混亂 很多時候,年幼的孩子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并不能辨別父母口中的“你真笨”“你簡直和豬一樣蠢”“有本事你就去死”是父母的一時氣話,往往信以為真。 這些話在影響孩子是非觀的同時,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內向、抑郁和自我否定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令人悲痛的新聞:
我不知道這個女孩在選擇跳樓自殺的時候,經歷著怎樣的絕望,她不是沒有努力,她只是考試沒有發揮好。 我只知道,父親的否定,讓她擺脫不了內心的沮喪和失落,也正是這一點情緒在那一刻爆發出無窮的殺傷力,將這位風華正茂的女孩推上了絕路。 育兒專家曾說過:
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埋下暴力的種子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兒童語言的學習是通過模仿成人而獲得的。 所以長期生活在語言暴力下的孩子,容易受父母的影響,產生“語言暴力是一種正常的交流狀態”的錯誤認知。 甚至讓孩子產生偏激、固執的性格,埋下暴力的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表現出以暴制暴的行為。 曾經看過一個觸目驚心的視頻,從沈陽市少管所6個犯罪少年的真實故事出發,講述了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的可怕性。 令這6個孩子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用冷漠的態度和陰沉的臉色對他們說的:“廢物、就知道吃、蠢死了、走開走開、我寧可沒有生過你。”
后來,這6個常年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終于爆發了內心的不滿和壓抑,把曾經受到的傷害,變成了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手槍,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有的搶劫殺人、有的失控砍死人、有的用水果刀把人捅成重傷……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很難,但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卻很容易,天天說他“沒用”就行了。 語言暴力讓他們的內心備受折磨的同時,還埋下了禍根,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我想這一定不是每個家長想要的結果。 02 長期生活在語言暴力環境下的孩子,腦結構也會受損傷,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并且語言暴力還會一代傳給一代。 所以強烈呼吁父母: 在批評或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劈頭蓋臉地對孩子說狠話,壓垮自己的孩子。 具體該怎么做呢?不妨試著從這幾點做起。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托說: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要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年少無知的孩子。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自己是無比的難受,害怕、內疚一直縈繞在他們心底。 此時父母繼續指責和謾罵孩子的過錯,則會加劇孩子對自身的懷疑。 久而久之,這種自我否定、消極的情緒可能會讓孩子出現抑郁、自卑的心理。 所以允許孩子犯錯,幫助孩子改錯,做一個既開明又深得子女信賴的父母,何樂而不為呢? 拒絕經驗主義 常常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你應該……”之類的話,這些都是對孩子體驗世界能力的扼殺。 家長咄咄逼人的態度、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傷害遠遠大于應試教育。 這些自己看不到的控制欲,使得你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應以成人眼中的規則限制孩子的發展與創造。 坦然面對曾經的失誤,笑對過往的缺憾,不必強迫孩子聽從我們的經驗,也不再把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實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豈不是更好? 給孩子多一點鼓勵和自信 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 和孩子說話,也請多一點鼓勵,少用反問句,避免給孩子指責的感覺,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大家還記得洪荒少女傅園慧嗎?這個率真幽默、陽光自信的奧運冠軍,刷新了大家對運動員的印象。 在最新一期《我家那閨女》節目里,傅園慧坦言今天能在游泳方面取得好成績,擁有活潑開朗的性格,歸功于爸爸對她的鼓勵式教育。 一直以來,傅爸爸對女兒說的最多的是:“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你就是天才”。 關于對孩子的教育,傅爸爸有句話總結得特別好:
原來傅園慧的“洪荒之力”,都藏在爸爸的樂觀里。 也正是因為父親的鼓勵,傅園慧的內心才更有安全感,即便后來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也有力量勇往直前。 這與打擊教育相比,鼓勵與肯定才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養料”。 03 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尋找愛和幸福,卻只對外人說好話,對家人永遠只有語言暴力。 孩子他們是一張白紙,你給予他什么樣的教育,他便回報你什么樣的未來。 當你真的很累,又遇到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罵孩子之前深呼吸10秒,或者自己先冷靜一下,再和孩子好好說,效果可能會更好。 關心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一定不是“打是親,罵是愛”,停止語言暴力,從好好跟孩子說話開始。 相信父母用平和的情緒、溫暖的言語、鼓勵的眼神對待自己的孩子,即便家中物質方面不富裕,孩子也是快樂自信的。 所以愿每一個家長都是溫柔的,每一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育姐,專注于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研究,做最懂孩子的媽媽,最愛孩子的朋友,倡導用平等的態度去教導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