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Mina,今天呀已經是臘月二十五了,在外面打拼了一年的爸爸媽媽們,也準備帶著孩子踏上回家的征程了。 這個時候,你也許已經歸心似箭,但是對小寶寶來說,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可不是件太舒服的事。 沒有了熟悉的房間,熟悉的作息,寶寶可能會感到不安和焦慮。 為人父母,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別著急,Mina知道你的所有顧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熊孩子的新年如何過!
沒什么好怕的——心理預期先擺正 回家過年是件喜慶的事情,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帶著孩子就意味著更多的阻力,我們怕孩子生病、怕陌生的環境、怕旅途的顛簸,怕打擾到別人... 但,只要調整好我們的心理預期,一切都是紙老虎! 那么,帶孩子回家過年最重要的心理預期就是:我們的初衷不是去見世面,不是去走親訪友,只是,換個地方過過日子。 于是,一切都沒什么可怕了—— 萬一病了就當換個地方放松療養; 陌生的環境正好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 接觸平日里不生活在一起的親人,感受他們的愛,也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 旅途的顛簸?誰說它不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呢? 換個地方過日子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怕孩子換了環境生病,這大概是呼聲最高的一種。 有些新家老家分處南北方,溫度差異極大;有的老家室內溫度不夠暖和,媽媽們會擔心,寶寶的身體不適應生病了怎么辦? 其實,小寶貝們沒有想象中那么脆弱,抵抗力也是慢慢鍛煉出來的。 我家女兒豆豆每年冬天,都同時過兩個季節,重慶的溫度基本陰冷為主,需要穿秋衣、較薄的羽絨服、毛衣保暖;奶奶家是北方的冬天,由于沒有供暖,需要穿厚厚的棉服羽絨服,而且里三層外三層;可是豆豆很少因為環境的改變而生病。 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根據當地的溫度給寶寶帶合適的衣服。 尤其不能覺得冷使勁兒捂,要知道,捂出汗比受冷更容易導致感冒。 如果溫度太低,可以臨時開空調或加個電暖氣過渡一下,最好同時使用加濕器。 對于半歲-2歲之間的腸胃比較脆弱的寶寶,如果老家距離較遠、水質差異較大的話,建議給寶寶帶些水,實在不方便帶一大杯也行,到了老家之后,先把兩種水摻在一起喂寶寶,然后在過渡成老家的水。 再帶上一些常備營養素,比如益生菌、初乳片、維生素、鈣、鐵、鋅,當然如果還不放心,可以準備一些藥品,退熱藥、補液鹽等等,但我個人不太建議孩子一生病就用藥品的。 即便真的生病了,也不怕,身邊多出來一些幫你照顧孩子的人手,也比自己在家單打獨斗省力氣不是。 孩子不能養成溫室里的花朵,養皮實一點不是壞事。 還有一些家長怕孩子擇席睡不好 陌生的環境、熱鬧的人群,寶寶的作息規律可能被打破。 到了睡覺的時間依然亢奮,入睡更加困難了,睡著后不久就大哭等等。 你需要知道這都是新環境造成的,不用太過焦慮,即便是成人到了新環境,也需要慢慢適應,寶寶的恐懼、興奮、甚至焦慮也就不難理解。 如果可以,盡量把老家的房間跟家里布置成一樣,比如帶一套常用的床單被罩,在床頭擺上寶寶喜歡的毛絨玩具,寶寶睡覺的位置在媽媽的哪一側,是否靠窗等,如果方便攜帶也可以帶上寶寶的枕頭或是小被子,熟悉的味道會讓孩子覺得更安心。 另外,媽媽們可以引導寶寶發現新環境有趣的地方,這能大大減少寶寶的陌生感,緩解他的焦慮和不安。 盡量保持寶寶的作息不變,也許在過年期間,這一點真的很難做到。 但還是應該保證每天的部分作息保持不變,不要增加額外的安撫,不要硬接覺,睡不了長覺改短覺,睡不了2覺改1覺,盡量讓孩子在玩樂之于多休息一會兒,避免過度勞累影響寶寶的心情。 實在不行,人家就是High了起來,怎么都不睡。那就接受現實想開一點,反正就這幾天,“瘋”一下,天也不會塌下來。
在過年期間,家長們最最擔心的就是鞭炮聲對寶寶睡眠有影響。 除夕晚上,被我形象的比喻為:“敵軍的炮火開始猛烈向我軍發起攻擊。” 出生后幾個月,受驚跳反射影響,寶寶對突兀的聲音很敏感,即便是驚跳反射已經消失后,在睡夢中嚇醒,也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有的寶寶甚至接下來幾天都睡不安穩。 小一點的寶寶,睡覺時可以裹上抱被,放一點背景音樂、催眠曲,這樣炮聲來的時候就不會顯得過于突兀; 放炮期間一定要有人守著寶寶,如果有驚嚇及時安撫,可以通過抱、碎碎念等方式,幫助寶寶繼續睡。 大一點的寶寶,媽媽們可以提前打好鋪墊,白天就給寶寶解釋或表演鞭炮的聲音,可以嘗試帶寶寶看一次放鞭炮的過程,看看聲音是從哪里來的。 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有了白天的練習,寶寶知道鞭炮不是一種陌生的新聲音,可以幫助他們減少恐懼感。 最有破壞力的,是突兀的聲音,如果全部都在放鞭炮,對寶寶來說反而等于白噪音了,所謂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也是這個道理呀!
還有擔心旅途中打擾別人,這確實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旅途中持續哭鬧確實比較麻煩,即便身為親媽,“他是小孩子,他懂什么?小孩子就是不受控制,你沒孩子你不懂!”這種掩耳盜鈴的屁話,我們自己說著也會心虛。 公眾場合最讓人討厭的,大概就是咱們這種帶個狂躁孩子擾亂別人的媽媽們吧。 先別談什么起跑線,先養個不讓人討厭的孩子再說。 所以我的建議是: 旅途中的時間盡量與孩子休息時間一致,比如中午的飛機或者過夜的火車;帶足孩子最愛的零食、能消磨時間的玩具、書本:零食和玩具不要一次性都拿出來,一件一件玩可以拖延時間,作為心機媽的我,都是提前偷偷買下小而新的玩具,新玩具帶來的新鮮感,總能支撐一段旅途的哈。 提前下載好動畫片:雖然平時不提倡看動畫片,但是旅途上holld不住的時候,來點調味品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種寬慰和享受; 還有,糖糖糖,各位媽媽們不要砸我,這個東西真的非常有用,非常時期非常對待,糖果對小朋友的殺傷力簡直沒有上限。但只要我們用對時機,用對方法,它就不會上孩子們上癮。 賣個關子,如果你們想了解怎么用,可以留言噢。 大家要知道,公眾場合實在hold不住的情況下必須妥協,教子是關上門的功課,不要在旅途中來硬的,對孩子是傷害,對他人是妨礙。 有在公共場合教訓孩子的功夫,還不如平日里多些管教,如果你家熊孩子一到公共場合就掉鏈子,那就更不能怕他不受控制而天天圈在家里。 世面見得多了,自然不會露怯,大人如此,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那么,以上就是關于回家過年系列的衣食住行,其實說白了就是關于伺候小祖宗吃喝拉撒睡的問題。 但是,你以為這就完了? 那就太傻太天真啦,所有浮于表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藏在背后的問題,才是真的問題。 接下來,我繼續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進階版——人情世故篇吧。 首先,很多家長怕親友批判你的養育方式 比如“母乳6個月就沒營養啦,得加奶粉!” “還在用紙尿褲?把屎把尿趕緊練!” “不吃鹽哪有力氣?你媽老拿這些沒味的糊弄你!” “頭發都這么長了還不剃?不剃頭發能好嗎!” 回老家,咱們見的親朋好友多了,同時也就意味著需要承受的質疑也多了。 在帶孩子這個領域,貌似是個過來人就比我們當媽的有經驗。 若說平日在家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種小范圍內的斗法咱們還能小勝一籌,面對眾親友的洪荒批判,簡直就是無~力~反~抗~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可以堵住自家人的嘴,卻堵不住七大姑八大姨的嘴。 那么,遇到這樣的情況: 如果你有耐心,可以慢慢得給他們一件一件科普; 如果你也覺得沒什么必要,就閉上嘴,掛上笑; 如果已經激起了你的憤怒,咱就來點狠的,在心理默念一千遍“我就靜靜的看你胡說八道”。 三姑六婆不必太較真,反正他們也只是過過嘴癮,想想人家養精蓄銳了一整年,你總得讓人家找個突破口啊。 你又不用被逼婚,又不用被逼生孩子,娃娃又沒大到可以逼問學習成績,只是批判批判你的育兒方式,還不趕緊念阿彌陀佛? 第二,就是怕熊孩子各種丟人吧 寶寶過一個年見到的生人,可能比一整年加起來見到的還多。 平時活潑歡快的小白兔,一走親訪友就秒變慫孩子;怕生不叫人、誰抱哭死給誰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再搶孩子。 最后親戚很尷尬,父母覺得很丟人,沒面子! 中國人最愛面子,我們都希望,過年,孩子能給咱長!長!臉! 但是面子重要,孩子更重要。 6個月之后,寶寶碰到陌生人會緊張、哭泣,對媽媽表現出特別的依戀,這標志著寶寶能夠區別熟悉和陌生人,是自我保護和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 這就是常說的“陌生人焦慮”,俗稱“認生”、“認人”。 所以初次見面就摟就抱,會讓寶寶害怕甚至哭鬧收場。 “認生”確實令人掃興,但這絕不是寶寶不喜歡長輩,不是寶寶不懂事,而是他們的自我保護本能。 言傳身教在這里格外有用: 應對新情況時,寶寶一般會通過觀察,學習父母的反應。 父母要從孩子的角度給寶寶介紹:“這是你的二大爺,二大爺好”,父母臉上的微笑,溫和的語氣會讓寶寶明白這個環境、這個人是安全友好的!
對于給寶寶的預防針:你可以說“一會兒有很多喜歡你的大人想要抱抱你,他們是因為喜歡寶寶才想抱抱的。 我家孩子小時候(大概6個月左右)喜歡一本繪本叫《抱抱》,曾經我也在自己線下的親子閱讀沙龍上和很多媽媽推薦過這本繪本,如果大家想了解各年齡段孩子繪本閱讀可以在分享完后問我。我們可以借用這樣的繪本故事跟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讓他們慢慢的去思考、領悟,并用繪本的內容告訴孩子們他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幫助孩子解碼。
另外,對于給親戚的預防針你可以這樣做: 在發現親戚有強抱孩子意愿的瞬間,先要搶答:“這是舅姥爺,寶寶好久不見舅姥爺記不太清有點怕生對不對?先跟舅姥爺熟悉熟悉,再抱抱好不好?咱們先跟舅姥爺玩個xxx游戲就熟了是吧?” 大部分成人聽到這里就明白了,也不會冒然抱走寶寶,各位,心機媽都是這樣慢慢煉成的! 但是,確實也有那么一小撮熊親戚,根本不給緩沖的時間,總是直接來硬的。
千!萬!千!萬!不要指責孩子:不懂事,沒見過世面,動不動就哭! 跟大家腦補一下自己參加社交活動,想象一個熟人都沒有的心情,那種謎汁尷尬引發的窘迫感也是記憶猶新的吧,寶寶遇到陌生人也會緊張和不安,他們只能通過哭鬧來表達。哭鬧是他們和我們交流的一種溝通方式。 其實,只要給寶寶們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用不了多久就會露出“人來瘋”的本性, 到時候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其實,孩子越不可愛的行為,是越需要愛的時候。
最后,大家還擔心自己立的規矩一夜回到解放前。 聚眾集會的時刻,立規矩最難。 前有一群長輩攔著或是放水,后有一群“別人家”的孩子模范帶頭。 所以,什么一個小時的電視時間、每天只吃2顆糖的這種話,只能說給鬼聽了! 很多媽媽都在擔心,辛苦一年立出來的規矩,一夜回到解放前,怎么破? 養我家孩子的第一年,我也好擔心這個問題,但是后來才發現: 未經過搏殺的善良,終究只是天真; 未經過歷練的規矩,終究只是形式。
一天只給一顆糖,立出來的規矩,跟經歷過每天可以吃10顆,但最終還是只選擇一顆立出來的規矩,終究是不一樣的。 孩子早晚需要經歷人間煙火。看見誘惑,然后學會抵制誘惑,才算是把規矩內化成了自己真正的一部分。 媽媽們無需捉急,規矩被打亂,縱然不是一件好事,卻也未必全是壞事。 春節過年,家里人多,七嘴八舌,三姑六婆面前也難做規矩,但是短短幾天,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啥不良影響,有時候叛離之后的回歸會更有意義。 修煉了這么久,下山歷練一番,檢驗一下成效,來年才好再接再厲,越戰越勇啊。 過年回家除了給孩子們準備壓歲錢,還會或多或少的給孩子們準備一些禮物。 那么在選擇禮物也是讓很多爸媽頭疼的。 在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心機媽的我怎么做的呢? 首先,在選擇禮物時,不要把它看成是你自己的事情,其實選擇禮物也是一個讓孩子社交的一次機會,也是建立關系的一個好的時機。 選禮物,我們可以拉上孩子,挎著老公一起去選,這不僅能讓孩子體會生活的樂趣,還能參與家庭文化的建設,學會感受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比如爺爺奶奶需要的和哥哥姐姐需要的是不一樣的。 選完禮物以后,我們就要送禮物了,送禮物也是需要注意的。 送禮物分為平日送的禮物和重要日子送的禮物。 我們常常會說“來,孩子們,我有禮物送給你們”然后孩子們蜂擁而至、興高采烈地瓜分完禮物,真的是瓜分,然后玩著玩著就會出現沖突,哥哥想玩弟弟的,弟弟想玩姐姐的,姐姐想玩妹妹的,妹妹想玩哥哥的,一片混亂,然后大人們會在一旁說“別搶,大家一起玩” 可這句話沒有半點改變局面,該搶的還是繼續搶,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7歲以下兒童,這是因為他們還在物權時期。 為了避免這樣的混亂,我們大人在送禮物的時候也需要有心機的 在分禮物時,要說明“來,程程,這是送給你的變形金剛”“來,豆豆,這是送給你的芭比娃娃”“來銘銘,這是送給你的樂高玩具”最后,再補上一句“你們可以互相交換著玩。” OK,搞定!這樣他們知道這個玩具是我的,這個是他的,只有建立了“我的”概念后,他們才會有“他的”概念。 好了,說了那么多,今晚就說到這兒,帶孩子回家的確是一件快樂并累的事,希望今天我的分享能讓你過一個輕松愉快的新年,也在這里提前跟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快樂!身體健康!財源廣進!諸事順利!好了,謝謝大家! 七月七親子工作室2019年活動安排: 七七老師“育兒心坊”父母成長.重慶站(2019年,4月13/14日) Baby CityWalk自然課堂.重慶站(2019年每月1次) Mina老師家庭游戲聯結力工作坊.重慶站(2019年3月2/3日) Mina.團體互助成長小組.個人成長/親子關系.重慶站(敬請期待) 如果這篇文章能帶給你啟發,請在右下角點擊好看吧!您的支持和肯定,是我前進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