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善論與性惡論這一問題上,從古至今,都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其實無論是性善還是性惡,都是片面的。自始至終,絕大多數人都支持性善論,而性惡論被大多數人所遺忘。 在一個人誕生之時,沒有人說他是善還是惡。 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在伴隨著人類生存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人類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還沒有性善性惡的概念以前,人們都認為為了一個人做什么都是神的指示,有一個人的善惡沒有關┄系,更別說與人性掛鉤了。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對人性有了一些解釋。 孟子說:“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之心”……“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學說和王道理想的邏輯起點和理論依據。除此之外,孟子的性善論是孔子仁政思想繼承,又是對仁政思想的發展。“性善論”認為人亦固肖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無論是在“性善論”出現之后的哪一個時代,都可以說是人性的完美總結。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荀子的“性惡論”,荀子的觀點是:人之命在天,惡生?天地者,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已成。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教育的必要性,認為人性本惡,后來為善是教育的結果。 現在,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在闡述人性都還是片面的,但卻還是研究任性的主要論壇,從提出至今,都還不改變在研究人性方面的重要地位。 在人誕生之初,人性非善,亦非惡。有一句流傳至今的話,說: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為什么這么說呢?人性就像是一個天平一樣,在開始時居中,哪一邊重了,另一邊就要翹起來了。無論是善還是惡,都是后天影響的,無論是教育,還是所處的環境都可以對一個人造成影響。“一張白紙”是因為還在什么都還不懂,所謂善惡就是由不懂向懂而轉變的,方向不同也就造成了善惡之分,在小孩子哪個沒有善惡的世界才是最純真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