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臨床上稱為足癬,是發生于足部的淺層真菌感染性皮膚病。中醫認為,足受濕邪外侵,經氣不行,血脈不和而生腳氣。現代醫學認為,足癬多為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或絮狀表皮癬菌等真菌感染所致。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為主。方藥:取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9g。加水800ml,先煎煮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煎至藥液400ml后,加入阿膠烊化,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 此方來源于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傷寒論》一書,方名——豬苓湯。主治邪熱傷陰,水停不化,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現代多用于泌尿系統感染,急慢性腎炎,腎積水,特發性水腫、腳氣等。方中豬苓味甘、淡,性平,其甘淡滲泄,功專利水滲濕熱。《本草綱目》記載豬苓:“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小便不利”。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被譽為“除濕之圣藥”。豬苓、茯苓滲濕利水為君;澤瀉、滑石通利小便,泄熱于下為臣,君臣相配,既能分消水氣,又可疏泄熱邪,使水熱不致互結;更以阿膠滋陰為佐,滋養內虧之陰液。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均有較好的抗菌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利濕消腫之功效,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戀邪,使水氣去,邪熱清,陰液復而腳氣諸癥自除。若配合以苦參20g,干姜4~6片,加水煎熬取藥汁倒入盆內洗腳,則療效更佳。 ![]() |
|
來自: liuqingxu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