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語文老師,我就從語文的角度說一說。 如果你觀察一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語文的成績,就會發現,語文的平均分值是逐年下降的。一二年級學生的語文好的話一個班絕大部分都能達到九十分以上,以85分為界限,三年級到六年級,能達到85分以上的學生,越來越少。我所在的學校屬于較偏遠的郊區,城區學校同年級的語文分數比起郊區,鄉鎮,平均分常常高十分以上。所以,也就能理解,農村學生逐年流失的現象了。 第一:一年級的語文卷子,基礎部分考的是看字寫拼音、看拼音寫字、多音字、形近字組詞、類型詞、字的筆畫,等基礎題目。這部分題目大約能占到百分之七十,而能力題部分的閱讀主要以課本原文為主,看圖寫話最多占15分,只要能讀懂圖,根據題目要求,圍繞圖說一段話,標點清楚,字跡工整,語言流暢,就能拿到分數?;A部分在平時和考試的時候,如果老師和家長能按照類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復習,課文老師上課講的時候,他認真聽了,回答起來也是很簡單的。綜合分析,一二年級的題目以基礎為主,而學生對家長比較依靠,兩者親密配合,學生都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第二:再來看三年級的語文卷子,基礎部分縮小到百分之五十,而且內容難度加大。生字的寫法和讀音等基礎性題目減少。而句型,排序,詞語意思分析等需要動腦子的題躲起來了。閱讀題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篇,而問題不是直接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了,而是需要去分析,并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作文,還是以課內作文為主,但字數至少三百字以上,要求重點突出,語言流暢,表達清楚等。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不但語文,包括數學等其他科目的難度逐年增加。語文低年級傾向于聽、說能力,高年級就更傾向于讀、寫能力。讀,是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寫,是作文的水平。好多成績漸漸跟不上的學生,不是不認真學,也不是腦袋笨了,而是學習方法沒有改變,還是一味死記硬背,更主要的是,孩子的思維能力跟不上了。說白了,就是知識難了,而他的理解能力沒有跟上。若得不到解決,學生的成績自然一落千丈。 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差生主要是理解感知力差了,一樣知識還沒弄懂,另一樣東西又要學了,剛學會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老師會認為,你不要分心,學好課本就好了。而家長這個時候也會犯一個通病,認為孩子應該把更多的經歷放在學習上,除了學習,其它的諸如看電視,讀課外書,興趣愛好都靠邊。這樣會讓學生越學越傻!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就越需要閱讀,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他的頭腦更需要更多的知識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他才可能對知識有柳暗花明,恍然大悟的提升。就如同《紅樓夢》里那道用幾十只雞配的茄子的菜。真正的好口味,是不能吝嗇配料的。 最后,對于學習困難的孩子來說,他在這門學科里已經山窮水盡了,家長不妨把孩子從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從各種補課班中解救出來,換一種學法,換一種心情,輕裝上陣,也許能取得不錯的效果。閱讀不能盲目,要有針對性的閱讀,比如小學階段愛看文史地理方面的書,對新聞資訊感興趣,到了初高中,學歷史、政治、地理就會比較輕松。這也是得到了許多論證的,家長首先要讓自己從思維局限性里跳出來,才能進一步解救孩子。 |
|
來自: 九龍山書院 > 《2知識/寶典/百科/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