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詩詞鑒賞題解題技巧及專練 一、考綱要求: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意境、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古詩詞鑒賞基本策略: 1、基本策略:從語言入手,通過言語變異現象的分析,把握詩歌形象的特點,理解詩歌傳達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2、表達公式: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 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 (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 作用。 三、古詩詞基本知識: 1、常見題材、類別: 送別抒懷詩、羈旅思鄉詩、思婦閨情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詠史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人生感慨詩、民生疾苦詩、哲理詩及其他。 2、常見情感特征: 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遷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 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昔盛今衰之感傷 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 蔑視權貴之高潔、離別思念之情、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之感慨、 憤世嫉俗之緒 3、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 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借古諷今,寓情于理)。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 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 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 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 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 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4、詩歌鑒賞注意事項 1.看題目認識對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參透主旨 5.看注釋破解難點 6.看題干得到啟示 四、常見提問方式及答題技巧 1、對作品中重點詞句的理解;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詞?為什么?”或“甲詞可否換成乙詞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答題方式:①解釋字面意思和內涵。 ②指出運用的手法。 ③點明妙在何處(可從景物特點、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題】 端居①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1)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表明贊成的一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引文賞析)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速到這種表達效果。(照應試題) 【遷移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木蘭花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注]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殘照。 〖注〗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2、對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 答題方式:①描寫了……生活(景物)。 ②抒發(寄寓、揭露、贊頌)了……的情感(感嘆)。 ③表達了……感情。 ——描寫了……抒發了……表達了…… 【典型例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案及分析】(1)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2)作者通過對農民辛勞生活的感嘆,抒發了憐憫農民的思想感情。 【遷移練習】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夜歸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行, 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 3、對作品手法(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的辨析 答題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 ②結合詩句分析,怎樣用了這種手法。 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主旨。 命題方法: (1)、從“是什么”的角度出題: 【典型例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三江小渡 楊萬里 溪水將①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 ①將:行,流過。 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具體回答“怎樣采用”這些方法)從而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好處——對主旨的作用) (2)、從“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題,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題】 端居①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2)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2)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具體分析怎樣運用的)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對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從“怎么樣”寫的角度命題: 常見的描寫角度: ①五種感覺:視覺、聽覺、 味覺、觸覺、嗅覺。 ②空間方位。如上下、遠近等。 ③時間的變化。例如華清宮前后的變化。 ④情感角度的變化,以他人思念自己,來寫自己對他人的思念。例如,“遙知兄弟登山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⑤各種修辭方法(是從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諷今。 ⑦其他描寫的技巧。例如虛實、抑揚、動靜等。 【典型例題】 東郊 (唐)韋應物 吏舍①局終年,出郊②曠清曙。楊柳散和風,青山淡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③。微雨靄芳草,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注釋: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還復去,徘徊。 (2)“微雨靄芳草,春鳩鳴何處”兩句,是如何描寫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2)“微雨”和“春鳩”,一見一聞,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出迷人的春景(具體談角度)表現了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表現的情感) 【遷移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這首詞在寫法上有獨到之處,請以詞的上片為例作具體分析。 4、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方式: ①描摹物象。聯想和想像再現畫面。 ②概括特點。點明景物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 ③揭示寓意。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題】閱讀下列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丹陽關韋參軍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別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①,暮云樓閣古今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①鳳城:京城 (1)兩首送別詩都寫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請作簡要說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別》是怎樣融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下一首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 (2)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由“綠暗”、“紅稀”、“暮云”、“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遷移練習】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余干①施舍劉長卿 搖落②暮天迥,青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屬江西 ②搖落:草木凋零。 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5、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要明確可比點,看出思維的軌跡,可比點要對應。考查思辨性。 命題特點:1、辨析同與異;2、評價優與劣。 答題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 方法:針對問題,直截了當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題型:相比較,有何異同?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典型例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① 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游的友人。 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答案及分析】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不同點:a 詞句抒發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境。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方式二:簡要分析 【原則】答題必引文,觀點材料要結合。 【步驟】①摘選的重點詞語 ②分析字面意思 ③剖析內涵(表現了……情感) 【典型例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詩中“苦雨終風也解晴”與蘇軾《定風波》詞中“也無風雨也無晴”,它們都使用了哪種藝術手法?簡要分析這兩句分別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及分析】一問:使用了“比”的藝術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 二問:“苦雨終風也解晴”句寫歷經“苦雨終風”的仕途坎坷之后,終于盼來“解晴”的一天,(①②)表達了遇赦北還的喜悅之情。(③)“也無風雨也無晴”句是說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風雨陰晴一樣總是暫時的,總會過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懷,要從容面對,(①②)這表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寵辱不驚”的淡泊之情。(③)(意思答對即可,3分) 【遷移練習】閱讀下面的兩首清代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新雷 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兩首詩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遷移練習】參考答案 1.“鬧”用得好。一“鬧”字,不僅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讓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注意:解題要全面。不要只答“花開的熱烈”或“春天的生機勃勃”,而要從表層和深層兩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寫花開的熱烈,側面襯托春天的生機勃勃。 2.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象(見到)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正從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 3.這首詞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將人的眉眼直接化為旅程山水,將人的感情直接賦予其中,讓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樣來送別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結合詩句分析,怎樣用了這種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將要離去的友人的無限眷戀,對歸途中風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關注與牽掛(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淚橫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緊鎖,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繪山水之貌,又一語雙關地暗示了對友人的離別之情,可謂一舉兩得。接下來兩句把離別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處”,這既實指明麗的江南山水,又隱喻了雙方含淚之態。 4.詩歌描寫了暮天、清楓、霜葉、孤城、獨鳥、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寫對6個,得2分,寫對3個得1分)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時令景象(秋景)烘托瀉染詩人凄清悲愁的內心世界;暗示了一種郁郁的離情鄉里。 5.前者寄托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后者寄托了對新生事物的無私關愛。 詩歌鑒賞專題訓練 (一)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 【南宋】張孝祥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注】這首詞大約是紹興三十二年(1162)春,張孝祥自建康還宣城途經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時所作。三年前,張孝祥在臨安兼權中書舍人,后為汪徹所劾罷。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首句中的“湖邊春色”為后面寫“楊柳”“東風”“乘船游湖”作鋪墊。 B.“又”字既有對時光流逝、對歷經坎坷的感慨,又有對再次來此的欣喜。 C.三、四句寫“東風”“楊柳”注情于物,創造出一個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D.五、六句表達了詞人看貫世事,徹底解脫,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本詞的結尾兩句“意境曠遠、余音繞粱”,請賞析其精妙之處。(6分) 【參考答案】 14.D【解析】D 項,“徹底解脫”不當,“此心到處悠然”,不僅在說自己的心境無論到哪兒總是悠閑安適,更包含著自己這顆備受折磨、無力回天的心只能隨遇而安、自尋解脫了。 15、①動靜結合,水天一色為靜景,沙鷗自由翱翔為動靜。一靜一動,描繪出一幅充滿了蓬勃的生氣畫面; ②以景結情,結尾兩句用水天一色,沙鷗飛起的和諧之景,表達詞人對于世路塵俗的鄙棄憎惡,對于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之情。(每點 3 分,手法 1 分,解釋 2 分) (二)聽流人水調子 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 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 斷弦收與淚痕深。 三兩句同為寫景,寫法和作用不同,請作簡要說明。(4分) 【參考答案】 第一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用孤舟、微月和楓林三個意象構成凄清的意境,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或為箏曲的演奏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三句寫景側重描寫音樂,運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萬重雨”的視覺形象,表達聽音樂時的復雜心情。 【指點迷津,云銷雨霽】 【答題技巧】 意境題:描述+特點(四字概括)+情感 技巧題:手法+解釋+情感 煉字題:解釋+結合詩句+意境或情感 比較鑒賞題:兩方面都要賞析。 【牛刀小試,嶄露鋒芒】 一、 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 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 【注】誠齋:作者的書齋名。 1.第二句中的“一團冰”是怎樣寫月的?這句詩描繪了一種怎樣的藝術境畀?(4分) 2.前人評論此詩,認為后二句“富有奇趣”,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月亮比喻為一團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清涼、皎潔的特點,渲染了一種清涼幽雅的氛圍,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月色的喜愛之情。 2、第三句“忽然覺得”說明詩人對“今宵月”產生了一種獨特感受;第四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月亮不是在粘在天空,而是獨自行走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賦予月亮靈動的特色,想象新奇,意境富有情趣,所以說后兩句“富有奇趣”。 二、 雨多極涼冷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風。木葉涼應脫,禾苗潤必豐。 地偏山吐月,橋斷水浮空。雞犬鄰家外,魚蝦小市中。 (1)試賞析頸聯中吐浮兩個詞運用的妙處。(4分) (2)詩題為雨多極涼冷,為什么讀后卻無瑟縮之感請結合尾聯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吐”,是吐出的意思,運用擬人手法,將山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從山間升起的瞬間,頗富神韻和情趣。 “浮”,是漂浮的意思,寫出了雨后水漲,橋被沖斷,漂浮于水面之上,突出了“雨多”,呼應了題目。 2、答題思路:尾聯寫了什么景物,什么特點,什么情感,給人的感覺。 翻譯+四字概括+情感+感覺 尾聯描寫了雨后……,渲染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氛圍,表達了詩人的閑適愉悅之情,讀后令人感到溫馨美好,而沒有瑟縮之感。 三、 【正宮】鸚鵡曲·農夫渴雨 馮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惱殺農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恨殘霞不近人情,截斷玉虹南去。望人間三尺甘霖,看一片閑云起處。 1.這首曲子寫了哪兩方面的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2.請簡要分析“看一片閑云起處”中“閑”字的妙處。 四、 帳夜① (清)吳兆騫 穹帳連山②落月斜,夢回孤客尚天涯。 雁飛白草年年雪,人老黃榆夜夜笳。 驛路幾通南國使,風云不斷北庭③沙。 春衣少婦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詩人因科場案而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二十余年,此詩約作于抵寧古塔三年之時。②連山:就著山勢。③北庭:漢時北匈奴所居之地,這里指詩人所居之地。 請賞析頷聯的藝術手法。 答題提示:賞析藝術手法從寫景和抒情兩個角度分析。 (一)動靜結合:“雁飛”是動景,“白雪”是靜景,寫出了邊地特有的景象。視聽結合:“雁飛”“白草”“雪”“黃榆”是目中所見,“笳”聲是耳中所聞。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雁已經往南飛,草卻還如往年一樣覆蓋著白雪;人已經老邁,榆樹泛黃,只能夜夜聽笳聲惆悵,渲染了凄涼蕭瑟的氛圍,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愁苦和人至暮年、客居他鄉的凄涼之情。 補充: 寫景:1)襯托、白描,想象;2)修辭手法;3)結合:遠近、視聽、虛實、點面、俯仰、動靜4)色彩鮮明 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結情、托物言志、用典、反襯(樂景襯哀情)想象 點染:1、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2、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提醒: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詩歌描繪了一幅(特點+地點+季節+時間)圖。……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 魏野 異鄉何處最牽愁?獨上邊城城上樓。 日暮北來惟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 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涇河凍不流。 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 詩歌的頸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用了什么藝術手法?簡要賞析。 本聯描繪的是一幅蕭瑟的邊塞秋日暮景圖(1分)。臨近傍晚,荒蕪的邊城傳來角聲,有時高昂,有時嗚咽,由原州城樓向外望去,涇河早已結凍,不再流淌(1分)。采用了視聽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聽覺和動態描寫,“涇河不流”是視覺和靜態描寫(1分)。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1)詩歌的頸聯是如何描寫景物的? (2)詩歌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 【參考答案】 1、詩歌的頸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胭脂”和“白雪”分別比喻“棠梨葉落”的紅色與“蕎麥花開”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寫得色彩斑斕,可謂有聲有色有香。 2、詩歌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詩的最后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前句設問,寫詩人在吟詩之后不知為什么忽然感到悶悶不樂;后句作答,寫這原來是詩人因驀然發現村橋原野上的樹像他故鄉的景物而產生了思鄉之情。 【秘籍在手,決勝江湖】 賞詩歌,需三看(題目、小注、關鍵詞),盯術語,疑情感,并列處,仔細辨。 【實戰演練,笑傲江湖】 一、 送進士下第歸南海 曹鄴 數片紅霞映夕陽,攬君衣袂更移觴。 行人莫嘆碧云晚,上國②每年春草芳。 雪過藍關寒氣薄,雁回湘浦怨聲長③。 應無惆悵滄波遠,十二玉樓④非我鄉。 ①南海:今廣州佛山一代。②上國:指京城。③藍關、湘浦:地名,均為朋友歸南海必經之地。④十二玉樓:傳說昆侖山有五城十二樓,是仙人居住的處所,多指隱居之所。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聯寫夕陽、紅霞,點明了送別的時間,詩人挽著朋友的衣袖舉杯相勸,這一聯情景相生,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嘆碧云晚”是勸路上行人不要因為暮云而嘆息,借此表達對朋友的惜別之情;同時翻出新意,使朋友體會到友誼的溫情。 C.“每年春草芳”一語雙關,表面上寫京城年年會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舉考試每年舉行,中舉的機會還有很多。 D.詩歌頸聯對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實寫送別時的環境,雪過藍關寒氣減弱,虛寫朋友南歸會途經湘浦,意味深長. E.“應無惆悵滄波遠”一句,是說朋友遠涉江河,應該沒有惆悵之情,給讀者以輕快之感,表達了豐富的情誼,別具一格. 2.這首詩表達了哪些豐富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4.BD(B項,“路上行人”理解錯誤。D項,詩歌頸聯都是虛寫,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經之地。) 15.①鼓勵勸勉之情:詩歌領聯勸勉朋友中舉的機會很多,不必為一次失敗而消沉。 ②關懷牽掛之情:頸聯遙想 友人經過藍關之后,寒氣減弱,衣著須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當會萌生。 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聯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滄波之中惆悵留連,不要作出世隱居之想,應該積極入世進取。 ④惜別之情。送別朋友時回故鄉時,攬君衣袂,依依不舍。 二、 公安縣懷古 杜甫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②。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注:①本詩作于大歷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進犯靈武、邠州,京城震動。杜甫因好友嚴武去世,便離開蜀地到荊楚一帶的公安縣暫住。②此二句主要寫了三國時劉備君臣的關系及呂蒙的戰績。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首聯構思精巧,用筆著力表現出“山野”之“曠”,“江水”之“深”。 B.頷聯中,“催”字將深秋季節里晝短夜長的自然情狀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C.頸聯“用典”,主要表現出了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以及呂蒙的赫赫戰功。 D.整首詩層次清晰明了,首敘古跡形勝,次寫想象之景,后直抒懷古情思。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分析。(6分) 答案: 1. A、D(A“用筆著力表現”的不應該是“山野”與“江水”,而應該是“營”與“城”。D.“次寫想象之景”有誤,應為“眼前實景”。) 2 .①用典,借用劉備君臣合契、呂蒙戰功卓著的典故,流露出了對呂蒙、劉備的緬懷、敬仰之情②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無奈傷悲③借古諷今。劉備君臣契合,建立功業,而唐代宗寵信宦官,李光弼、郭子儀就不遇明主,不能取得全國安定團結的局面。詩人借此諷諫皇帝要重用賢臣。 三、奉使道中作三首①(其一) 歐陽修 客夢方在家,角聲已催曉。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聲早。 馬蹄終日濺冰霜,未到思回空斷腸。 少貪夢里還家樂,早起前山路正長。 注:至和二年(1055)冬,歐陽修奉命到契丹去賀新君登位,本詩作于出使契丹途中。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這首詩共八句,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句式長短不一,故應屬于古體詩。 B.詩的首句寫“行人”在途中夜宿夢回故鄉,以夢寫情,含蓄雋永,手法巧妙。 C.詩的第二句意謂報曉的號角聲,好像催促“行人”早早起身,比喻生動貼切。 D.“馬蹄”句用一“濺”字,極有力度,寫出了“行人”在冰天雪地前行的豪情。 E.詩的末句寫前路山巒連綿路途遙遠,還需早起出行,“早起”二字有勉勵之意。 2.結合詩句,簡要分析“行人”的心理變化過程。(6分) 答案: 1.(5分)CD 2..(6分) ①出使途中心念親人,夢歸故鄉; ②角聲驚夢,催促早發,心生“怨”情; ③路途艱難,而思鄉難忘,只好以莫貪回家之樂,前路還很漫長來自我勸勉。 6分。答出一點得2分。 四、 晚步陳棠晚步沙頭① 倚小晴,南山正與暮云橫。棲鴉啼處野煙合,飛鳥去邊孤月生。樹暗風微花氣度,溪深雨漲水痕平。夜闌衣濕迷歸路,仿佛前村燈火明。 【注】①沙頭:地名,位于今湖北荊州。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第一句中的“沙頭”一詞交代“晚步”的地點,“小晴”點明了天氣狀況。 B.第三句寫野煙彌漫,棲鴉啼叫,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營造了蕭瑟的氛圍。 C.第四句寫鳥兒飛離懸崖,孤月升起,讓人頓生凄涼之感,直接表達了詩人的孤獨。 D.夜深之時,迷途的詩人忽見前村燈火通明,暗示了自己的仕途即將峰回路轉。 E.在描摹客觀景物的同時,詩人還把某種獨特感受傾注其中,使詩歌顯得含蓄蘊藉。 2.“樹暗風微花氣度,溪深雨漲水痕平”頗受后世稱道,請簡要賞析這兩句的精妙之處。(6分) 答案: 1. C D(C項“讓人頓生凄涼之感”不妥,“直接表達”錯誤。D項“暗示了自己的仕途即將峰回路轉”不妥) 2.①樹影昏暗,微風吹拂,花香襲人;急雨過后,溪深水漲,水面平靜。(內容)②嗅覺和視覺相結合,營造出清幽寂靜的氛圍。(手法)③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平和安寧,情感含蓄委婉。(情感)(共6分,每條2分。內容解說、手法分析和情感概括各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給分) 五、 元日田家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樹里茅檐曉盡開。 蠻榼①出門兒婦去,烏龍②迎路女郎來。 相逢但祝新正壽,對舉那愁暮景催。 長笑士林③因宦別,一官輕是十年回。 【注】①蠻榼:酒器。②晉朝時,民俗以“龍”字為家犬命名。后世以烏龍泛指犬。③士林:此處指讀書人。 1.下列選項中對這首詩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詩的標題中,“元日”點明了寫作詩歌的時間,“田家”點明了詩歌的內容。 B.本詩首聯描寫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風景。在元日這天,家家戶戶很早就打開了家門 C.詩歌前三聯寫出當地淳樸的民風。元日百姓的生活熱鬧卻又不失田園生活特有的寧靜。 D.“但”字寫元日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長壽,也暗含了詩人對自己的告誡。 E.“暮景”一詞含義豐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詩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AB(答對一個給2分,答對兩個給5分) [解析]A項,“‘元日’點明了寫作詩歌的時間”錯,詩中寫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詩人寫詩的時。B項,“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見義,所以“不同的風景”錯誤。 2.1)過節的愉悅之情:“但祝”“那愁”表現出元日這天詩人、百姓歡度佳節的景象。暗含了一種愉悅之情。2)對宦游生活的厭倦之情:“長笑士林因宦別”,讀書人為了做官,不得不去鄉別親,多么的可笑。3)對回鄉的渴望之情:“一官輕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鄉,可見回鄉之情是多么的迫切。4)對田園生活的羨慕之情:“樹里茅檐”“蠻榼出門”“烏龍迎路”“但祝”“那愁”表現當地民風淳樸,流露出作者的美慕之情。(每點2分,答對三點給6分)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0-語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