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的針灸治法,在《素問·刺腰痛論》中分為兩種:其一就是分辨受病經脈分別論治。其二就是依據不同的癥狀,對癥施治。第一種方法已在前節附帶介紹外,現將第二種方法介紹如下。 《素問·刺腰痛論》:“腰痛,夾脊而痛,至頭幾幾然,目硫硫欲僵仆,刺足太陽郊中(委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不可顧取足三里,上寒取陰市),上熱刺足太陰(地機),中熱而喘,刺足少陰(涌泉,大鐘)。大便難,刺足少陰(涌泉)。少腹滿,刺足厥陰(太沖)。如折,不可免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仰,京骨、昆侖主之;不可舉,申脈、仆參主之),引脊內廉,刺足少陰(復溜)”“腹痛不可以轉搖,不可仰,刺腰尻交者,兩踝腫上(下醪),以月生死為瘠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繆刺)”。 《素問·骨空論》:“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 《內經》后的歷代醫家,對腰痛的治療,也都以《內經》為基礎,有應用局部取穴的,也有遠近結合的,現舉成方例如下。 《甲乙經》:“腰痛不可久立俯仰,京門及行間主之。” 《千金方》:“腰俞、膀胱俞、長強、氣沖、上髎、下髎、居髎主要痛”“小腸俞、中臀俞、白環俞主腰脊疝痛”“三里、陰市、陽輔、支溝主腰痛不可顧”“束骨、飛揚、承筋主腰痛如折”“申脈、太沖、陽蹺主腰痛不可舉”。 《醫學綱目》:“腎虛腰痛,刺腎俞,又取人中、委中”“氣滯腰痛,不可俯仰;取志室,又取行間”“腰挫閃氣痛,取尺澤,又取委中、人中、陽陵泉、束骨、昆侖、下醪”“腰強痛,灸命門,二七壯,刺昆侖瀉之,灸亦瀉”。 《醫學入門》:“瘀血腰痛;用三棱針于委中穴出血”“命門主老人腎虛腰痛”。 《針灸大成》:“腰痛,肩井、環跳、陰市、三里、委中、承山、陽輔,昆侖、腰俞、腎俞”“腰腳痛,環跳、風市、陰市、委中、承山、昆侖、申脈”。 上面的各家成方,考其內容,仍不出《內經》刺腰痛的體系,但目前在臨床上一般應用的治療方法,都是以腰脊附近局部穴位為主穴,再按不同原因和兼癥在四肢選取配穴,尤其是下肢的穴位應用最多。茲將目前治療腰痛常用的穴位,擇要介紹在下。 腰背部15穴:上、次髎、中髎、下髎、秩邊、中俞、小腸俞、膀胱俞、腎俞、志室、命門、三焦俞、大腸俞、懸樞、腰俞。 下肢部22穴: ①足太陽經:承扶、殷門、委中、承山、飛揚、昆侖、束骨、仆參、申脈; ②足少陽經:環跳、居髎、風市、五樞; ③足陽明經:氣沖、陰市、碑關、足三里; ④足少陰經:涌泉、大鐘; ⑤足厥陰經:蠡溝、陰包、中封、行間;⑥足太陰經,陰陵泉、地機。 以上37個穴位,可以參考發病部位,按“隨變而調氣”的原則,遠近配穴使用。茲擬常規處方如下。 處方:腎俞+,上髎__,次髎__,委中__,承山__。 上面各穴,每日或間日施用溫針(委中不可燒針),針后在腎俞或次髎部加用火罐,每次5~10分鐘。 此方乃通治各種腰痛的主方,以益腎通經為治療精神,補腎俞即是益腎,瀉上醪、次露、委中、承山均為疏泄膀胱經之經氣,是去滯行郁之意。補腎益精是治本,瀉膀胱之邪是治標,標本兼顧,所以可適應一切腰痛。 治療時按其不同的病因加減如下: 痰飲,加配中脘、足三里、豐隆(均灸); 氣滯,加配內關、建里、行間(均瀉); 血瘀,加配行間、中髎(瀉),委中(出血); 腎陽虛,加配命門、關元(灸),腎俞亦改用灸; 腎陰虛,加配大鐘(補)。 因于濕者,應灸,除委中外,另加足三里、三陰交灸之; 因于風發熱者應針,加外關、合谷解表退熱; 其他挾寒宜溫灸;挾熱當用針。均依原方,不必加減,配合湯藥效果更速。 如若腰連腿痛,可以循經加減如下: 腰痛循足太陽經自股后循魚腹,甚時至跗外側疼痛,可加秩邊。、承扶o、殷門o,昆侖o、申脈o、束骨(均瀉);腰痛循足少陽經,自股外側,循脛外廉,至足附外疼痛,可加環跳o、居髎o、風市o、陽陵泉o、陽輔、丘墟o(均瀉);腰痛引少腹及股內側,可加氣沖o、居o、陰包o、下髎o(均瀉)。 腰痛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病癥,歷代文獻中,除了記載癥狀、病因和治療外,對死疾也有所記載。 華佗《中藏經》:“病瘧,腰脊強急,痿瘋者死”“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脈經》:“腰痛面上忽見紅點,人中黑者死。” 《醫宗金鑒》:“凡患腰痛極甚,而面色忽紅忽黑,是為心腎交爭難治之癥也。” 針灸對腰痛的治療效果,很為確切可靠,快者一二次即可痊愈,一般說來,也較服湯藥為快。由于腰痛本于腎虧,所以除針灸治療外,患者必須注意節欲,切不可重損已虛的腎臟,這樣才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
|
來自: 山峰61ye6ty8ub > 《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