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國學風欲起 易學起落幾多秋中華沉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天開地辟,山峙川流。二氣妙運于其間,一理并行而不悖。 太極未分,天地山川止一氣耳!及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于是二氣始分。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靜峙者為山,流動者為水。遍宇宙間皆陰陽二氣之運行也。然陰陽雖分二氣,其實本于一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謂一理并行而不相拂戾焉。故地理家謂山雖靜,妙在動里;水雖動,妙在靜中。此正得二氣一理妙運并行之義也。 氣當觀其融結,理必達于精微。 此承上文,言山水既稟于一氣,則凡結穴之處必須真氣融結乃可立穴。蔡氏謂山之所交,水之所會,風氣之隈藏,此即融結之說也。然此理最是玄微,非深識者,未易造此也。 由智士之講求,豈愚夫之臆度! 此承上言,觀氣察理必智者方能講明,非愚昧無知者所能察識也。 體賦于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于地者,有萬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隱或顯。 熊氏曰:人稟天地之氣以為性,受父母遺體以為形,雖百骸九竅之同,而賢愚妍媸之品則異。譬之山川行度,支垅雖同,而形狀巧拙,千百變化,各自分宗分祖。、干同枝異,或顯露而易見;或隱微而難見,但于后龍窮其起止出沒之因,則雖根本異同,隱顯、明晦,總不能逃人目中矣。 胎息孕育,神變化以無窮。 凡山,自始分脈日胎,降伏日息,人首成形日孕,人穴融結日育。徐試可曰:大凡山自離祖出脈之際,便如人受胎之初一般,及其頓伏而行結咽,過峽便是日息。蓋龍脈至此而滋息養成,氣局前去結穴,方有力量。譬如人,十月懷胎,滋息一也。至于人首結成星峰,真氣于斯收斂。譬如人將臨盆之月,正當產孕之期也。一到人穴,或結窩、鉗,或結乳、突。乳、突者,即猶人生育男子;窩、鉗者,即猶人生育女子是也。 生旺休囚,機運行而不息。 此承上言,胎息孕育,然后成形,其形變化則為五星。木星生于北、旺于東、休于西、囚于南。火星生于東、旺于南、休于西、囚于北。水星生于西、旺于北、休于東、囚于南。金星生于南、旺于西、休于北、囚于東。其形氣運行不已,庸有止息耶! 地靈人杰,氣化形生。 山川靈秀而誕生人物,人物名世而光照簡編。非地靈無以鐘人杰;非人杰無以顯地靈。蓋由山川之理,有氣斯有形,有化斯有生,由是隨其氣化而生人物。諸凡富貴、貧賤、壽天、賢愚、善惡之類,是皆隨其氣而形生也。 孰云微妙而難明,誰謂茫昧而不信。 陰陽之理雖云微妙,然因形以察氣,因氣以觀理,亦可推測而知,勿謂難明也。茫昧謂地理之事,渺茫暗昧而不足信也。或謂人死魂升魄降,神氣離體,遺骸死灰槁木等爾葬之,黃土一堆,幽明異路,烏能受蔭而致禍福于生人乎!于是,莫不以為惑世誣民之事。然而,古今葬埋,福蔭子孫,應驗不爽,在在有之,且如婺源朱夫子祖地,土名乾坑嶺。《地仙遺記》云: “富不過陶朱,貴不致五府,當出一賢人,聰明如孑L子。”后果出朱夫子為大儒宗,子孫亦且富盛,與《遺記》分毫不爽,誰謂茫昧而不之信乎! 古人卜宅,有其義而無其詞;后哲著書,傳于家而行于世。 此言古人因有卜宅之義,故后哲漸著之書,發明地理之蘊,以開來學,使后世遂得其傳也。 葬乘生氣。 朱子曰:“葬之為言藏也。”生氣者,即一元運化之氣也j行乎地中,人不可見。蓋必原脈絡之所從,來審其形勢之所止。聚有水以界之,無風以散之,則生氣之聚也。葬者,茍能知其聚處,使親體得以乘之,則地理之能事畢矣。 脈認來龍。 大凡看地以龍為先,龍有變化,脈有隱顯。或中出、或從旁、或偏行而歸正。千形萬狀;莫可具陳,但隨龍認脈,因脈求氣,氣之聚處方可以扦葬也。 穴總三停,三停圖 三停者,天、地、人三才之分也。以人身喻之,天穴在人心,地穴在人陰,人穴在人臍。訣曰:凡山之俯者,必頂高而尖圓上聚,而下散多在山之巔,所以作天穴。凡山之仰者,必頂低而平闊下聚,而上散多在山之麓,所以作地穴也。山之不俯不仰者,必頂不尖而不平則中聚,而上下俱散多在山之腰,所以作人穴。隨其氣脈之聚處而遷之,不可執一而論也。 徐試可曰:三停者非謂一山可作三穴,當上則上,其中與下俱非;當中則中,其上與下俱非;當下則下,其上與中俱非,在人裁而取之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