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是我國最大的珍貴文物,其歷史悠久,工程之艱巨,為世界罕見。從公元前七世紀前后開始,筑長城超過萬里的有三個朝代:秦長城—萬余里、漢長城二萬余里、明長城一萬余里。較為完整的保存到現在的主要是明代建筑的長城,長達一萬三千四百余里。遼寧省境內的遼東長城修筑較早的是中間一段——遼河兩岸的邊墻,既從黑山縣白廠門村起至開原蓮花廳村止,長達七百多里,于十五世紀初(明永樂年間)開始修筑,在黑山境內通過的有一百二十多華里。黑山是關內外咽喉要沖之地,古人描述黑山:“方城百里,境多堡壘,歷代防邊,也是古之邊防重地也”。據《黑山縣志》記載:“明初,畢恭守遼東,始踐山因河,編木為垣。以后改為板筑,而敦臺城堡逐漸添置,這是明代邊墻創設的開端。” 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遼東長城東側的邊防,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鎮靜堡正北置白土廠門關,名叫“鎮遠關”(今白廠門鎮)。以后逐代又興建廣寧城(今北鎮),下轄6堡:鎮夷、鎮邊(今北鎮境內)鎮靜、鎮安、鎮遠、鎮寧(在黑山境內)等。以后逐年在各堡之間修筑邊墻、邊臺、邊門,組成了當時邊陲的防御體系。據縣志記載:“從鎮靜堡(今白廠門)至鎮安堡(今八道壕鎮韋成子)東界止,計路45里,石墻7里111步,土墻37里150步,高1.2丈;鎮安堡東至鎮遠堡(今黑山鎮)界止,計42里,都是土墻;鎮遠堡東主鎮寧堡(大虎山南,詳址無考)界止,計43里,石墻5里14步,土墻37里14步。”境內共有邊臺52座,沿邊墻屹立于山埠,丘陵,監視敵情,及時報警,傳達信息號令,形成完整的邊陲防御體系。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王翱提督軍務,在鎮靜堡(今白廠門)屯兵503名,備峰火臺17座,沿線巡邊。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時,蒙古貴族瓦刺率軍大舉入侵,兵至白土廠門關,圍困鎮靜堡。當時,廣寧右衛指揮僉事趙忠守堡,忠率軍登城拒守,誓與城堡共存亡。激戰兩晝夜,瓦刺(西部蒙古首領)攻城不下,乃引兵北去。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明王朝面對瓦刺及韃靼的不斷南侵局面,采納了遼東指揮畢恭的建議,陸續修了“白土廠門至九官臺門”一帶的邊墻,以防止兀良哈等部落的南襲。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朝廷起用參將劉世勛、守堡臧國祚,率騎兵500人,駐扎鎮靜堡。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巡按上奏:在鎮靜堡設守備官一員,駐扎本堡,管轄鎮寧、鎮安、鎮遠、鎮夷、鎮武、鎮邊等6堡,鎮武堡為游擊地方,共屯兵4010人。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夷人視邊備松馳,兵困白土廠門關,因游擊馬文龍不支而敗,鎮靜堡一度失守。從明隆慶二年至明天啟元年(公元1568—1621年),隆慶總兵王治道,萬歷總兵李成梁、張汞蔭,巡撫張學顏等,在鎮靜堡一帶邊陲筑城建臺,修邊植柳,屯兵駐將,以防外族入侵。明天啟二年元月(公元1662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戰“西平堡”(今盤山東南70華里),明、清兩軍鏖戰“西平”。由于內奸孫得功的里應外合,后金官軍迅速占領廣寧(今北鎮),巡撫王化貞棄城西逃。二月二十四日,白土廠門邊關參將劉世勛,率鎮靜堡守堡臧國祚、鎮遠堡守堡(黑山鎮)徐鎮靜、鎮安堡守堡(韋城子)鄭維漢等人降清,自此結束了明王朝在此地的統治。 社會變革,人世滄桑,鎮靜堡城堡已蕩然無存,鎮遠關城門雖毀,還有遺址可考。若登上雙鎮山古代教兵場極目遠眺,昔日的部分烽火臺,巍峨矗立,聳翼摩云,不失其固有雄姿。也有數段邊墻,雖斷壁殘垣,仍有址可考,也有數段城墻依然存在,可供游人觀賞。 [現存邊墻、邊臺、墩臺] (1)白廠門段邊墻,此段邊墻從白廠門鎮西的北老山的北坡起,經雙臺子、二臺墩臺南側到石家溝,全長7000米,雙臺子的溝壕縱橫,自北向東,則是兩壕一溝,在皮邊口子南與現黑白公路交叉處有兩座土臺(中間即邊門),向東越過二臺山直奔石家溝,此段邊墻保存較好,墻高一般在兩米以上,個別地點超過三米。在距石家溝3華里處尚保存有三條大壕和三條小壕,大壕底寬12米,高度深度均在6—8米之間。1984年,這段邊墻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段邊墻是明代鎮靜堡東城墻之一段,長約50米,用巨石預制疊砌,白灰抹縫,清拆城為邊,即為柳條邊之一段。有“邊里”、“邊外”之稱,即以此墻為分界。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半仙屯段邊墻 由石家溝往東到半仙屯,全長2000米,壕高3米,為兩壕夾一溝。在半仙屯西邊墻中,有望臺一座,保存較好。臺高4米、臺座直徑10米,周圍有溝壕4道。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秦屯山段邊墻 此段邊墻從秦屯山腳到山頂一段因采石成崖,使邊墻中斷約100米,過斷崖后,邊墻至東直上山頂,下山后為兩壕夾一溝,直達尖山子西北坡,全長約3500米。兩壕相距19米,高約1米,墻體兩側為耕地。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尖山子段邊墻 此段邊墻在尖山子山頂望臺山北側通過,到山東坡后成九十度角折而向正南,因開采白泥而中斷,其后在南山下穿過耕地直上馬鞍山,全長1000米。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廠門邊門遺址 白廠門邊門遺址,又稱雙臺遺址,在白廠門鎮北部東西走向的明代邊墻中。西距清河邊門42公里,東距彰武臺邊門81公里。邊門遺址現存兩個夯土臺,相距百米南北對峙。夯土臺是當時的望臺,臺為磚砌,填土夯實。如今磚被拆除,只殘留夯土。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頭臺柳條邊遺址 清代柳條邊通過白土廠邊門,成東北、西南走向,西南經欽差溝水庫,穿過石頭堡子村北,向北鎮境內閭山的牽馬嶺,東北經皮邊口子到二臺子山西,進入頭臺后山坡,柳條邊明顯可見,長約900米,保存完好。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臺子墩臺 此墩臺在白廠門鎮東山之巔,這里有明顯的明代邊墻和清柳條邊的遺址。邊北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俗稱“邊外”。兩距白土廠邊門遺址約1公里(現稱雙臺子)。 墩臺為明代軍事設施。臺呈園柱形,上細下粗。座直徑17米,高12米。為磚石結構建筑,基石用料粗糙,多為未經加工之巨石,或從民間征調的大型石器砌成,中間灌以白灰漿,基礎高2.3米。基石之上用長0.4米、寬0.16米、厚0.1米的大青磚,一頂一橫疊砌96層,頂部建有垛口,形成一周。在頂部的南部垛口上,開有上下出口。整個墩臺整體基本完好,局部略有缺損。登上墩臺極目遠眺,可見邊墻蜿蜒于山巔平原之上,與八道壕南山、江臺北山上的墩臺遙相呼應。 1984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市文化局曾撥款對此臺進行一次維修。 冮臺山墩臺 此臺位于冮臺村北山之頂和二臺子墩臺形式相似。呈圓柱形,上有垛口,石料基礎,上砌青磚,白灰沿口,此臺破損嚴重,多處出現大、小不等裂縫。但從遠處觀望,仍然巍峨高聳,不失其雄偉壯觀。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