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變”的藝術。好的課堂需要好的教師,好的教師在課堂上要“會變”和“善變”。課上教師如何根據知識進行教法的“改變”呢?結合自己的實踐,淺談課堂教學中“變”的藝術。
1新授課:問題設計要“大”變“小”
對于新授課知識,學生學習起來就像螞蟻啃骨頭,必須要一點一滴的來進行,絕不能囫圇吞棗,更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對于教材上的內容,教師要本著“小臺階、低坡度”的原則,把一個大的問題設計成一些比較簡單的小問題,要實現有大變小,這樣才能易于學生的接受。舉最簡單的例子:背會一首古詩,可以先背上段,再背下段。
2復習課:問題設計要“小”變“大”
對于復習課,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已經有些根底,在問題的設計上不能再向新授課那樣單一零碎。我們設計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一定的思維難度,要實現問題設計的由小變大。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考空間,減少時間的浪費,提高復習的效率和效果。
3習題課:訓練題目要“一”變“多”
習題訓練就是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熟練對知識的應用,為了達到訓練效果,一般一個知識點要用多個習題來進行鞏固和強化,要實現訓練題目的一變多。同時解答時也要積極鼓勵老師和學生進行一題多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4講評課:習題講解要“多”變“一”
對于習題講評課,是在學生做了大量的題目后進行的反饋矯正和能力提升的過程,而且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和加深理解知識。所以在習題講評中要做好對習題的歸類講解。在多個訓練習題中提煉出所要鞏固的共性知識,實現習題講評的多變一,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訓練和講評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