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團圓的日子,然而如今過年回家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卻是一件“又愛又恨”的事情。不僅要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靈魂拷問”,還要跟不熟的親戚堅持“尬聊”,許多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春節社交恐懼癥”。“教你如何應對七大姑八大姨的盤問”“春節自救指南”等春節社交攻略紛紛刷屏、穿“過年回家防拷問神器”、在社交平臺上用表情包吐槽自黑……年輕人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著對春節社交的不滿和焦慮,但又無可奈何。他們理解這些交流是并無惡意的寒暄與問候,但對那些毫無邊界感的發問并不適應。 春節焦慮的背后是年齡的代溝,更是文明的差距。老一輩人和年輕人在春節這個特定場合的社交“摩擦”,需要通過社會文明的進步來潤滑。在當代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比以往的傳統社會更加尊重人們的隱私和情感需求,給人們一些自我保留的空間。說到底,年輕的人們并不排斥社交,只是希望在過年這個難得團聚的日子里,彼此的交流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少一些世俗攀比,多一些噓寒問暖。別讓這些“善意”的盤問將年輕人拒于千里之外,傷心,更傷感情。 來源 | 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 編輯 | 田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