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聽令:勤喝四物湯,月月氣血康。四物湯是補血的常用方,有“婦科養血第一方”的美名,因在婦科較為常用,故也是調經的基本方。其最早見于晚唐醫書《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被用于外傷瘀血作痛。后被載于中國第一部國家藥典—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本書首先記載將四物湯用于婦產科疾病)。 四物湯是補血湯,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臨床常用的補血活血調經的良方,被稱為“婦科圣方”。都說女人有“三易”,易血虛,易血瘀,易月經不調,且三者常互為因果。血虛會引起血瘀,血瘀也會導致血虛,血虛血瘀會導致月經不調,同樣月經不調也是血虛血瘀的常見病因。而四物湯針對女人三易的生理特點,具有非常好的補血活血調經的作用。 四物湯主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或妊娠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是中醫湯藥的基本方。 【組方】熟地18g、當歸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補血活血 【具體藥物分析】 熟地黃 生地黃熏蒸至黑潤,即為熟地。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效。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藥理研究證實,熟地黃含有甘露醇、維生素A等成分,有強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當歸 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之效。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藥理研究證明,當歸具有抗癌、抗老防老及增強免疫之功效。 白芍 別名芍藥,性味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平抑肝陽、柔肝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肝血虧虛、月經不調、痛經、崩漏、胎產諸癥、體虛多汗、陰虛動風、肝陽上亢、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拘攣作痛等病癥。白芍能增強細胞免疫,充盈氣血。 川芎 味辛,溫,入肝、膽經。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具有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之功。主治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藥理研究證明,川芎具有鎮靜、抑菌、利尿及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肝主藏血,賴腎水以涵之,補血者當求之肝腎,白芍配熟地正合此意。地黃入腎,壯水補陰;白芍入肝,斂陰養血。乙癸同源,肝腎并補,最為婦科臨床常用。當歸補血和血,芍藥和血斂陰,兩藥配伍以增補血之力;川芎為血中氣藥,能化瘀滯,開血郁,上行頭目,下達血海。血之壅者,必賴辛之為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為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 綜合全方,以甘溫味厚的熟地為主,滋陰養血,配伍當歸補血和血調經、白芍養血和營、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綜合全方,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因此,血虛者可用之以補血,血瘀者可用之以活血,是既能補血養血,又能活血調經的常用方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