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虞舜客
![]()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佳節。中國古代民間早有過年的傳統,古時新年曾專指干支歷的“立春”,節氣立春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按照舊習俗,從年尾蠟月廿三的祭灶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 在我們寧(波)紹(興)地區鄉下人準備過年更早,一般冬至一過,就動手自釀米酒,老家人稱為“做新酒”。接著是“搡年糕”。那時做年糕全靠手工,需要鄰里間互幫互助。到了臘月二十以后,過年的氣氛便越來越濃。家家戶戶忙著過年前的最后準備,裹粽子,殺雞、宰鴨,捕魚、分魚……有的人家還把精心飼養了大半年的豬,抬到供銷社上賣,湊點錢,以備正月里待客用。飯桌上的菜逐漸多了油氣早上菜泡飯里加了幾片年糕。孩子們不再被要求每天去割草、打柴、撿雞糞,心里都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 臘月二十五夜起止除夕夜,每家每戶都會供上各種祭品祭神(也稱請菩薩),祭祀祖宗。大戶人家開始輪著吃年夜飯分歲了。一般人家也在除夕(俗稱三十二夜)開始享用一年等一回的除夕大餐,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那時壓歲錢只有二毛五毛,條件好的也有給一元的。晚餐過后便是守歲。大人們喝著茶,嗑著瓜子,靜候著農歷新年的來臨。那時鄉村里沒有電,家家院里吊起了各種各樣紙糊的燈籠。燈籠里有的點一根蠟燭,有的還是煤油燈,風一吹燈籠晃晃游游。也有干脆就掛一把馬燈,更亮。孩子們手提燈籠火把走出家門,有的女孩也穿得花里胡哨也跟了出來,沒有燈籠卻捏著手電筒,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面。在道地里扎堆玩起了走高蹺、放炮丈、捉迷藏之類游戲。 “三十二夜吃,正月初一穿”。大年初一的早上伴隨著陣陣鞭炮聲,道地里、村道上相互逐歡的便是穿著新衣新鞋的孩子們。一些家境困難的家長雖然自己只是換上一套整潔的舊衣服湊合而已,但看著自家的孩子亦與其他家里經濟條件好的孩子一起“平起平坐”而未遭人說三道四受冷落時,內心便有了莫大的安慰。在農村一般孩子們穿著新衣服,衣袋里帶上零食結伴到村邊的田野去玩,小麥、油菜、豌豆、青菜、綠意可人,到處是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莊稼和如茵的碧草。 ![]() 回憶孩時的過年,就像童年里的傳說,猶如美麗的仙女下凡,把天堂的幸福帶給了人間。那些年,物質雖并不豐富,年卻過得有滋有味。事實上,只有在那些年里,才真正讓我們讀懂品足年味。原來,年味就是身上的新衣,是孩童拜年時長輩給的紅包,是桌上臘貨的香味,是孩童拿著父親的煙頭點燃鞭炮引信后撒腿的歡快勁兒,年味是貼對聯時弟兄姊妹的推搡嬉戲,是路上行人之間互道祝福的溫暖,是午夜鐘聲響起此起彼伏鞭炮聲的熱鬧,是新年第一秒鐘到來搶柴火進屋(寓意新年財源滾滾)的歡快,是…… ![]() |
|
來自: 新虞舜客 > 《原創文學--散文、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