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要給6個月的女兒斷奶,我以為她工作忙,結果她告訴我的理由居然是:6個月后,母乳就沒營養了。 我對閨蜜的行為又好氣又好笑。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喂養至少6個月,并繼續母乳喂養至2歲或者更長時間。 至少6個月,不是說6個月以后就不用喂母乳了。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困惑,什么時候給孩子斷奶最合適? 拋開所謂的“斷奶年齡”,“母乳沒有營養”的說法,其實根據自己的母乳情況和孩子的發育狀況,自然離乳是“母愛退出”的最好方式。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還有很多育兒誤區,爸爸媽媽越早知道越好。 誤區1: 孩子5歲前不分房睡,會缺乏獨立 孩子什么時候跟父母分房睡最合適? 育兒專家眾說紛紜,有的建議6個月,有的建議3歲,有的建議4歲,比較統一的觀點是不遲于5歲,5歲前還不能獨立睡覺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獨立能力、心理健康。 很多媽媽在這種育兒觀的影響下,焦慮著,苦惱著,一次次逼迫孩子學著勇敢地自己睡。 然而,對那個被逼著趕在“標準年齡”前分房睡的孩子來說,真的好嗎? 當你決定跟孩子分房睡的時候,你給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了嗎? 你為孩子做好獨立睡眠的準備了嗎? 孩子可以適應長時間沒有你的陪伴嗎? 如果你的孩子準備好了,那么可以嘗試下5歲分房,如果沒有準備好,切忌強迫孩子。 一位媽媽發帖說,她是個極其熱衷于國外各種育兒理念的媽媽,孩子一出生就分床睡,1歲的時候開始分房睡,即使孩子哭鬧她也依然堅持。 慢慢地,孩子開始習慣一個人睡,卻也變得沉默,不愛說話。 一次旅行的時候,這位媽媽原本打算跟孩子住在一起,卻聽到孩子說:“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媽媽從來也不喜歡和我在一起。” 這位媽媽傷心極了,她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 孩子什么時候跟父母分房睡更合適?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答案是:沒有標準。 如果真的要遵循一個原則的話,那就是:尊重母嬰親密的自然規律,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一切順其自然。 誤區2: 延遲滿足,有助于培養孩子自控力 很長一段時間內,育兒界流傳“延遲滿足”的說法,被很多家長奉為育兒法寶。 孩子想要一件漂亮裙子,你說“等過生日的時候再買吧”。 孩子想要一個酷酷的玩具時,你說“考試考前三名就獎勵你”。 我們試圖通過讓孩子等一等的方式,幫助他學會自控,學會等待,激勵孩子努力。殊不知,我們一直誤讀了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的“延遲滿足”實驗。 “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在孩子四五歲左右發展起來的,是建立在3歲以前,父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基礎上的。 孩子選擇等待是自主決定的,而不是父母幫著孩子刻意為之。父母刻意為之的“延遲滿足”非但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反而會將孩子推入一種毫無安全感的絕望中和“不配得到”的自卑中。 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享受到當下擁有的樂趣,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在孩子想要那件漂亮裙子的時候,說“可以”;在孩子想要那個酷酷的玩具時,說“可以”。 倘若因為某種原因沒法及時滿足孩子,那就跟孩子解釋清楚。 誤區3:愛哭的男孩沒出息 “如果我女兒摔跟頭哭了,我會特別傷心難過,如果我兒子摔跟頭哭了,我會特別不開心,覺得有什么好哭的,盡量不要哭,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p> 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中,從小被教育“男孩不要哭”的汪小菲在教育兒子的時候,同樣不允許兒子哭。 他說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生活中,常常會聽到爸爸媽媽訓斥那個哇哇大哭的男孩: “男孩子哭什么哭,沒出息” “動不動哭鼻子,算什么男子漢啊” “男孩要有男孩的樣子,要堅強” 我們懷揣著“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期許,期待著那個小小的男孩學著堅強。于是,太多太多的男孩學會了“忍”,學會了不哭,卻也學會了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麥克·湯普森說,一味地堅持傳統的刻板理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 男孩也需要發泄自己的情緒,也需要在他難過哭泣的時候,有一個大大的擁抱包裹著他,給他足夠的溫暖和接納。 允許男孩哭,才是對男孩最暖心的愛。 誤區4: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寒假到了,小區的媽媽群又炸鍋了,大家都在討論如何趁著假期給孩子加加碼,歡歡媽媽竟然一口氣給孩子報了6個興趣班。 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從懷孕開始就每天給肚子里的歡歡讀唐詩宋詞,播放各種英語兒歌,美其名曰給孩子磨耳朵。 歡歡如今是我們小區的“神童”,2歲認識1000多個字,3歲會唱幾十首英文歌,現在剛上中班就已經學習完小學一年級課程。 可是,這種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超前教育”真的好嗎? 這些“神童”的背后,是一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犧牲了多少孩子的快樂,甚至是身體健康。 人生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在馬拉松的賽道上,沒有贏在起跑線之說,而是調整好自己的步伐,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堅持,跑向終點。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懷著敬畏之心,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誤區5:愛說“屎尿屁”的孩子沒禮貌 前幾天,帶女兒去參加同學的婚禮,一桌人都是好久不見的朋友。正在說說笑笑時,女兒突然說“媽媽,這個粥黃黃的,好像巧虎的粑粑呀”,真的是迷之尷尬啊。 更尷尬的是,旁邊一個小男孩大聲回應:“真的很像啊,不過巧虎的粑粑是一圈一圈的”。兩個孩子樂此不疲地討論著“粑粑”,真的是超級無奈啊。 面對對面幾個單身朋友投來的異樣目光,真的想跟他們說:不是我們家孩子沒有禮貌,更不是沒有教養,而是他們產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成長期。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提出一個“詛咒敏感期”,孩子在3歲左右會進入這個階段,不僅喜歡說“屎屁尿”之類的話,還喜歡說一些“暴力”語言,比如“臭媽媽,我討厭你”“媽媽,我要打死你”這種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的眼里,這些“臟話”跟其他的語言沒有什么不同,“屎屁尿”或許跟“玩什么玩具”是一樣的,幾個陌生的小朋友也會因為對“屎屁尿”同樣的興趣而成為好朋友。 面對那個滿嘴“屎尿屁”的孩子,不要給他們貼上“沒禮貌”“沒教養”的標簽,也不要用蠻力去訓斥和制止,去理解那個處于特殊成長階段的孩子,靜候他們慢慢走出這一敏感期。 都說父母是唯一不用持證就可以上崗的職位,多少新手爸媽面對那個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孩子手足無措。 我們拼命去搜集各種育兒資料,去認真學習各種育兒知識。 然而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也請那些一路探索解惑的爸爸媽媽,多一點理智,多一點敬畏之心。 作者:杜小艾,一個少女心滿滿的媽媽,自由撰稿人,專注兒童心理學研究,跟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