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什么是愛?現在好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對孩子的愛似乎超出了基本的界限,如何理性地愛孩子,寵愛和溺愛的界限在哪里?愛孩子的同時,如何才能讓這份愛不變質,讓孩子也懂得去愛去付出呢?許多許多的困惑圍繞著我們。 關于寵愛和溺愛的界線,所有家長糾結不已。因為,對于愛的本質,我們都沒有足夠的認識。溺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個人成為父母后,在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修復一些自己過往的心理感受。比如,擁有著苦痛童年的家長可能會發誓不讓孩子吃一點兒苦。孩子稍受挫折,他們就包辦代替;比如,童年有過被拋棄經歷的父母,可能會格外恐懼和孩子分離,對孩子寸步不離。
溺愛本質是父母的“自憐”心理作祟 健康的寵愛當指父母等對孩子的愛中表達出較多不加掩飾、可感知的疼愛,讓孩子在情感和物質生活中品嘗比較充分的滿足感。這種寵愛與父母清晰表達是非觀、界限感可并行,不妨礙必要時對孩子說不。 溺愛則根本就不健康,其核心是放縱和縱容,也就是說對孩子的欲求不加分別,只要有能力滿足有求必應,沒能力也勉強迎合。 溺愛子女是復雜而常見的人類現象,當下中國尤其是獨生子女中不少見。 其背后有兩種常見原因,一是父母至少一方有很深的自憐心理,放大在子女身上成為溺愛。二是父母因忙事業等沒充分陪伴孩子,就在物質方面實施補償,深層上也與自憐心理有關。 因此,只有從自憐中走出來,才能幫助父母和孩子認清界限、擔當責任、鑄造品質、終身成長。 適時拒絕和協商,更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其自然的規律。家長的職責是順應其自然規律,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一個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孩子,心靈是舒展滿足的。倘若孩子的心理需求總是無法得到滿足,他的內心深處就會有很強的匱乏感,倘若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壓抑、被扭曲,他就會有受挫和受傷害的感覺,從而變得抑郁、自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