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 時常會聽到很多人在吐槽“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越來越?jīng)]感覺了”,難道真的是時代悄然發(fā)生了變化而帶走了年味?其實不然,“年”還是那個年,“味”還是那道味,變的只是你自己罷了。 年——中國年——是我們中國人最好的節(jié)日! 春節(jié)就像春晚一樣,依然健在,不是年味越來越淡,而是人味越來越少。 人總說“回不去的是故鄉(xiāng)”,其實,并非故鄉(xiāng)從此消失,不復存在。故鄉(xiāng)一直都在那里,而是你已經(jīng)變了,變得十分矯情,只想著去永遠到不了的遠方。最終,你一直在過去的故鄉(xiāng)與未來的遠方之間徘徊——這大概就是現(xiàn)代人的“囚徒困境”。 年之意義所在,就是約定俗成,將每個中國人拉回故鄉(xiāng),推進人倫序齒之中的儀式,進行一次人間親情的年度洗禮。正因為如此,年味是中國人的公眾記憶,是把大眾情感和個人情感寄托在儀式性行為上。 在這個儀式中,不僅在于物質(zhì)的充裕、儀式的繁復,還在于生活中一段窮講究,折騰的勁兒,在于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間努力維持真誠和友善,在于漸行漸遠的某種理想主義的價值觀里。 賦予意義后的年,是中國人最有儀式感的節(jié)日。大家忙碌了一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聚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這就是年味兒,就是一整年最好的回報。 特別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過年,是人們在一年漫長的困頓之后,為數(shù)不多的奢侈時刻,也是為期不長的溫馨時刻。一家人披紅掛彩一身新衣,殺豬宰雞一桌好菜,尊老愛幼一家和氣……所以,兒時的我們誰都想天天都過年的,所以,很多人在外再遠,也要回家過年。 在兒時,我們還是過年的主角,穿新衣、收紅包、放鞭炮……除夕守夜,初一拜年,初二去外婆家——這不可動搖的傳統(tǒng)過年“三件套”。然后從初三開始就是走親訪友……一個家族的血緣、地緣、社緣就是這么維系著,看似多余,卻讓你能時刻感受到自己是樹狀結(jié)構(gòu)中的一員,人與人之間是緊密相聯(lián)的。 正因為如此,在城市中學習、工作的我們,已經(jīng)適應原子狀態(tài)的孤獨生活,卻在春節(jié)中無法成為孤島,被人情往來的“轟炸”搞得渾身不自在,一下子惶然不知所措。 而這種不知所措恰恰說明我們不單單只有自己一個人。這種感受其實才是年的正確感受——親情才是中國的信仰,年是一場親情的朝圣。 正是在這樣五味雜陳的過年儀式中,我們年復一年,不少人終于長大成人,乃至兩鬢染霜,慢慢成為過年的配角,甚至開始要努力營造過年的氣氛了。 就像我,年夜飯的任務(wù)也從我父親手中接過了勺,這只是復原記憶中的儀式化行動,并且傳遞給自己的子女們。 這就是傳統(tǒng)力量。 這股力量是無形而巨大,流入了我們的血液,拓進了我們的記憶深處,但只要輕輕一觸碰,就像過電影一般,一幕幕閃現(xiàn)在眼前,歷歷在目,這就是屬于我們中國人的“年輪”。 年味兒沒變,變的只是人味兒。 隨著我們身上的“年輪”日愈增多,我們煩惱越來越多,離家也越來越遠,就像小時候我們覺得可以自覺拯救世界,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都拯救不了自己——或許慢慢明白自己才是“有限之物” ,開始對故鄉(xiāng)和親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是這種成長,讓回家過年才變得別有一番滋味——或許是“離家方知親情貴”的感恩;或許是“近鄉(xiāng)情更怯”的矜持;或許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焦慮……這也是年的豐富味道。 年味才是人間最濃郁的煙火味。 年恰如我們心中的故鄉(xiāng),一直在那里,這就是代代相傳的中國年。 幸福是一種能力,過好年也是一種能力。年味說白了就是一種情境,而且是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的情境——這種特定的情境給了我們一種心境,就是尋找情感歸宿感的方式。 精髓不變,那就年味不變——時代向前,年味永恒,只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行動去守望,用回家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 說真的,年放七天假,年味還沒有完全釋放夠,放到元宵節(jié)才更好,這才是過大年! |
|
來自: 昵稱20102515 > 《激揚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