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Dream It Possible-Delacey 麥家陪你讀書 在新的一周里,我們陪伴大家共讀的是法國作家加繆的代表作《局外人》。 在共讀之前,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應該遵循自己的本心還是戴上面具努力合群? 2.如果選擇遵循本心,又該如何面對生活的孤獨感? 3.人活一輩子,到底應該追求什么? 4.如何看待死亡的降臨? 古詩十九首中的一句“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道出了人生于世的短暫時光,于是許多商家打著“及時行樂”的旗號,鼓勵人們多消費享受生活。 誠然,消費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甚至可以使心情愉悅。但有一件事是解決不了的,那就是孤獨。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和需求。而與此同時,作為群居動物的我們又渴望合群,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與所有人的聯系,獨活于世。 所以我們會結婚、會去交朋友,抱團取暖,但這個過程也是人不斷掩藏自我的過程。 換言之,我們希望獲得別人的喜愛,所以逐漸會為了對方的喜好而戴上面具,又或者是某些環境需要我們隱藏自己的真實性情,這樣才不會被集體排斥。人隨之,就會失去自我。 正如加繆所說:“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疏離與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加繆生于20世紀初,是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一生并不算和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父親去世,和母親生活在阿爾及利亞的貧民區里。緊接著他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秘密地活躍于抵抗運動中。 戰爭的丑惡與虛偽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他的作品中充斥了大量的罪惡和死亡。他筆下的人物大多與世界格格不入,身上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 他的成名作《局外人》就是他文學思想的集中代表。 書中塑造了一個經典角色默爾索,他與“大部分人”不一樣,從來不會想:“我這樣做,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進而排斥我?” 他考慮的是自己的需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不遵守規則,而是他不會為了“和大家一樣”就改變自己。 小說的開頭寫道:“今天,媽媽死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搞不清楚。”言語間充滿了疏離感和冷漠感。 常見的劇情應該是為人子女在葬禮上悲痛欲絕,痛哭流涕,這在我們看來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成為了一條約定俗成的法則。 但默爾索的媽媽去世時,他在葬禮上一滴眼淚也沒掉,心中想到的只有連日奔波的疲憊。如此一來,在情感人倫上,默爾索成為了人們眼中的異類,冷漠無情之人。 而在工作中亦是如此。現代社會人們將“金錢”視為實現價值、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工作正是獲得金錢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人們會不斷地去尋找更好的工作,以獲得更多的金錢。 但默爾索并不這么認為,當眼前出現往上爬的機會時,他選擇了拒絕,即使知道老板會不高興。 他寧愿呆在邊遠小城里,安安靜靜過一輩子。他的做法挑戰了人們一直以來對工作“鞠躬盡瘁”的態度,也推翻了“為金錢工作”的理念。 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是滿不在乎的態度,他因無意間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被拘留,但最終法官卻控訴他“在精神上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判決結果是:在廣場上斬首示眾。 這是多大的冤屈啊?普通人要是活成這樣,大概都會寄希望于縹緲世界,所以文學作品會創造一些理想人格型的人物,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譬如金庸武俠中快意恩仇、瀟灑自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純粹的、浪漫的愛情;《瑯琊榜》中經歷了眾多苦難,依舊堅守本心的梅長蘇。 但默爾索卻覺得自己很幸福,過去是這樣,現在亦是如此,即使生活荒謬如斯,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也沒有絲毫的恐懼,更不考慮來世。 身處荒謬時世依舊不悲觀絕望,恰好暗合了羅曼羅蘭的那句至理名言:“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了生活真相后依舊熱愛生活。” 這種反抗精神充滿了人道主義的光輝。 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加繆的作品是從戰后混亂中冒出來的少有的文學之聲,充滿既和諧又有分寸的人道主義聲音。” 所以加繆也成為了二戰中年輕人心中的精神導師。 這樣一個局外人代表的其實是那個年代人們普遍的心理狀態。 小說寫于二戰時期,西方世界動蕩不堪,人心惶惶,大家都失去了安全感。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未知的,是要隨大流,還是遵循自己本心呢? 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也是個兩難的選擇。 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人為此困惑不堪。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默爾索。 如果選擇了隨大流,就必將被世界改變,逐漸面目全非; 如果選擇遵循本心,就必將面臨一人行走的孤獨和眾人的非議,很有可能像默爾索一樣,成為這荒謬世界的犧牲品。 到底該如何去選擇?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選擇了隨大流,那當我們追尋的意義沒有實現又當如何?比如我們沒有成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那我們的人生還會剩下什么? 日本電影《聽說桐島要退部》集中探討了這個問題。桐島是學校里的風云人物,或者可以用金錢來代替他,所有人都以能追隨他為榮,他也永遠是話題的核心。那些遠離桐島的人就是學校里的底層,也是局外人,受盡打壓。 但有一天桐島居然不見了。這對于追隨者來說是個天大的打擊,因為他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下子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他們開始逃避、憤怒、抱怨。 而對于不追隨桐島的局外人來說,他們依舊認認真真做自己的事情,即使不被外人所理解,但他們內心依舊富足,就和默爾索一樣。 正如韓寒所說:“懂得了許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可能很多人都想選擇遵循本心,為著自己心中的理想主義努力奮斗。 只是堅定地走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那注定是一條羊腸小道,你很難認同自己道路的正確性。 當自己都滿腹懷疑的時候,又如何談堅持? 默爾索在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之后,也常常會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如此。一旦別人對他感到不悅,他就會說:“這不是我的錯!” 而在小說的結尾,默爾索終于認同了自己生活方式的正當性,在最后他才會感到由衷的幸福。 因此整本書也可以看成是默爾索的成人禮,中間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他走向成長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什么?他又是如何認同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在接下來的共讀中,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默爾索的世界,擁抱這個荒謬的英雄。 也許我們不能成為他,但至少可以看到——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群人選擇逆流而上,詮釋著生存的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