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春節氣氛越來越淡,老北京的風俗絕大部分都已絕跡,這很令迷戀傳統民俗的人遺憾。隨著時代發展,春節日益淡化是個無可奈何的事。百年前的春節(當時稱“過年”)與現在迥然不同,現在,讓我們看看過去的老北京人是怎么樣“過年”的吧。 【拜年作揖】 “作揖”是老北京旗人的社交禮節,拜年的作揖,又稱拱手禮,自明朝以后廣泛應用于官俗各類社交場合。拜年時作揖要采取左手包右拳的姿勢,是因為文化傳統講究以左為尊。
放盒子,那是一種把煙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種類,兩者結合,彼此呼應。 清時有《竹枝詞》專寫放盒子:“花燈徹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遙,最怕層層分不斷,連皮帶骨一起燒。” 芝麻秸挺直,象征“長命百歲”
一來芝麻開花節節高,麻秸不是圓形而是帶棱的,風干后踩起來聲音特別脆響,所以有“歲歲平安”的含義,二來芝麻秸挺直,一般總有一米多長,象征“長命百歲”;人們一邊踩歲,也就一邊祈祝自己一年更比一年好,能夠長遠地豐衣足食,“脆脆生生”地過好日子。院里撒祭灶時買的芝麻秸,盡情地在上面踩來踩去,美其名曰“踩歲(碎)”。大人小孩一齊踩歲,那芝麻秸被踩碎的破裂聲盡管遠不如炮仗響亮,但噼噼剝剝的十分有趣,而且與人們“歲歲平安”的愿望相合。 【正月里,老北京人時興逛廟會】 京城中各大廟會、廠甸、白云觀等處都向百姓開放,這些娛樂場所都熱鬧非常。也有去較遠的郊區如妙峰山等處拜佛,可謂人聲鼎沸。這期間也有民間花會在廟會上或街道上表演,有舞獅、踩高蹺、耍中幡、跑旱船等。
老北京人過年時,孩子、大人的衣著都要煥然一新,大人要囑咐孩子聽話,相互間不許打架,成人之間也不許抬杠拌嘴,過年期間言談話語切忌打、殺、死之類不吉祥的語言,偶然間不慎摔壞了盤碗,全家人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出“歲歲(碎碎)平安”,用以化解那不愉快的瞬間,創造一個和諧、吉祥的節日氣氛,高高興興過好“年”。 老北京人過年老照片民國時期 1913年(民國二年)7月,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大總統呈上一份報告,稱:“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但袁世凱只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歷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算起來,到現在把過年說為過春節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下面的一組照片就是民國時期老北京廟會的寫照。 初一早晨晚輩給長輩拜年,要行叩拜禮,即跪拜磕頭,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尤其是孩子們給長輩們磕頭拜年。還行這種禮儀。 叩拜長輩 初一早晨晚輩給長輩拜年,要行叩拜禮,即跪拜磕頭。 【叩拜神靈】 當時的人們在迎接財神和灶王爺的儀式時,都要行叩拜禮,以示誠心。 當時的人們在迎接財神和灶王爺的儀式時,都要行叩拜禮,以示誠心。 【芝麻秸為“踩祟”】 【芝麻秸為“踩祟”】 過年之前,小販挑著芝麻秸沿街叫賣,為的是過年“踩祟”用。 進入臘月根兒,院子地上滿鋪著芝麻秸,大人小孩一齊踩,那芝麻秸被踩碎時發出噼噼剝剝的破裂聲,與人們“歲歲平安”的愿望聯系在一起。原來認為“年”就是個“祟”,是個沒頭沒臉的大怪物,過年時就要跑來一次,必須把它攆跑,放炮仗和踩麻秸的目的都在于此。 進入臘月根兒,院子地上滿鋪著芝麻秸,大人小孩一齊踩,那芝麻秸被踩碎時發出噼噼剝剝的破裂聲,與人們“歲歲平安”的愿望聯系在一起。過年之前,小販挑著芝麻秸沿街叫賣,為的是過年“踩祟”用。 【在商店購買花炮】 【在商店購買花炮】 爆竹是中國特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爆竹是中國特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元宵“邊搖邊賣”】 每年春節老北京飯館售賣“元宵”,“邊搖邊賣”。 【逛廟會】 老北京人過年時最大的樂趣就是逛廟會。據1930年調查,較大的廟會,城區就有20處,郊區有16處。以隆福寺、護國寺、土地廟、花市、白塔寺廟會為最。老北京廟會不但有風味小吃,民間花會,還有各樣技藝表演。 老北京廟會上還經營各種百貨,大到古玩字畫、珠玉綾羅,小到針頭線腦、花鳥魚蟲,還有許多日用之物,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每到廟會時,京城各處的百姓匯聚而來,有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有品嘗風味小吃的,還有觀看花會表演的,還有的就是來“逛”的。
——男人是單腿下蹲右手下垂,女人則是雙手扶膝雙腿下蹲,俗稱“蹲兒安”,北京人老禮兒多著呢! 作者老黃城根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