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術堂 癌性疼痛已被視為腫瘤患者第5大生命體征,也是嚴重影響晚期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醫學認為,陽虛寒積是癌痛發生的主要因素,遵“寒者熱之”之旨,溫陽散寒止痛則成為癌性疼痛治療的主要方法。 1 目前中醫對癌痛機理的認識 癌痛為有形之邪阻礙氣血,或癌毒直接侵犯經絡,耗傷正氣,導致劇烈、持久之疼痛,是晚期癌癥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癌痛以氣滯、血瘀、痰濁、毒熱內踞為主要病機,總體上均屬于“不通則痛”的病理機制,臨床上以活血化瘀、通調氣血、清熱解毒為治療癌痛的主要原則。這些認識在目前的中醫辨治癌痛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據此治療也取得部分療效,但是也產生了一些弊端。一些醫者不顧病人體質及疾病的進程,一味行氣活血,這樣對于虛弱之體,更傷正氣;或有“重寒涼藥、輕溫熱藥”的片面認識,臨證處以大量清熱解毒類寒涼藥,機體陽氣俱損,終致疼痛不止。 2 陽虛寒積是致痛主要病機 癌痛屬中醫“痛證”之范疇。關于“痛證”的病機,早在《內經》中有許多精辟的論述。《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主收引凝滯,可使血脈攣縮拘急,陽運不行,氣機阻滯,血行不暢,發生疼痛。《素問·舉痛論》列舉了十四種疼痛,其中十三種都是因寒而起,明確指出了寒邪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寒邪久郁,陰盛陽虛,陽不化氣,氣血失調,陰寒壅阻,寒盛傷陽,陽虛更難溫通,形成惡性循環,病情發展變化,錯綜復雜,久治難愈。 3 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 人體各臟腑功能之所以能夠正常運轉,陰陽平衡是關鍵,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在陰陽二氣中,陽氣為主導,對維持生命健康及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轉具有重要意義。《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類經附翼·大寶論》中進一步闡述為“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充分說明了陽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人體之陽氣貴在溫煦、溫通和溫化,體內氣血精津的流動循環,都依賴于陽氣的溫煦推動。如《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勿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4 溫陽散寒法的源流及內涵溫陽散寒法 基于《素問·至真要大論》“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寒者熱之”、“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以及“虛則補之”等經者而立。溫陽之法,主要是針對陽虛寒積病證而設。陽虛病證之發生,乃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耗損陽氣所致。陽氣既虛,虛當補之;陽虛則寒,寒當溫之。補者,補其不足,養其正,培其本也;溫者,溫養、溫通、溫化之義也。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寒者熱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皆此之意也,是故陽虛以補之、溫之為其治療原則。溫陽,就是通過溫補或補益人體的陽氣,散寒助陽,從而協調陰陽,扶正祛邪,恢復人體陰陽平衡,促進疾病之康復。 5 溫陽散寒之法當是治療癌痛的主要方法 中醫講究法隨證立,方從法出。既然陽虛寒積是癌痛形成的主要因素。遵“寒者熱之”之旨,溫陽散寒止痛理應成為癌性疼痛治療的基本方法。在臨床治療癌痛中,可靈活選擇溫陽散寒諸品。如薤白、桂枝、細辛等以解除上焦之痛;干姜、丁香、小茴香、吳茱萸等緩解中焦之痛;附子、烏藥、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等解除下焦之痛;桂枝、細辛、威靈仙等解除肢節之痛。由于寒為陰邪,其性凝滯,陽氣虧虛,則助血運無力,易致氣機阻滯,血行不暢,故組方尚需佐以理氣活血之品如桃仁、紅花、木香、川楝子、郁金等。 近年來“溫陽散寒”已成為治療癌痛的一項重要治法,被眾多醫家所接受。臨床中,在辨證施治的前提下,靈活應用溫陽之法,擇選溫陽之品,通過溫陽散寒,并伍以行氣活血之品,可收取良好止痛療效進而改善了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許崇安,倪楠,張學梅,等.羥考酮控釋片治療中重度肺癌疼痛的臨床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10,18(6):1120-1122. [2]高萍,李芝秀.癌痛的中醫藥治療[J].貴陽醫學院學報,1995,20(3):235-237. [3]李亮,周潔.淺談陽虛和腫瘤[J].中醫藥信息,2012,29(6):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