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所有人最關心的無非這兩個問題。 第一是關心母嬰平安。而另一個問題則是:“千金”還是“萬金”? 這時,只需要拉開小寶寶雙腿一看便知究竟。 之后,這個通過肉眼觀察外生殖器來判定的性別,便會被寫進身份證,伴你一生。 但某些情況,卻讓醫生和助產士都感到為難... 這時,已不是看其“帶把或不帶把”,就能找到答案了。 類似的新聞雖然稀奇,但卻并不少見。 不過,也別以為自己出生時性征明顯,就能高枕無憂了。 有些人甚至到死的那一刻,都沒搞清自己到底是男是女。 例如,有的人以女兒身過了二十年,發生還未月經初潮。 結果去醫院一檢查,竟是男兒身。 已兒孫滿堂的老漢,到晚年才發現自己體內竟然也有可孕育后代的子宮。 根據現有的定義,人類性別確定的必要條件是性染色體。 我們都知道,正常人類擁有23對,也就是共46條染色體。 其中有一對為性染色體,與人類性別發育相關,通常用“X”和“Y”來表示。 擁有XX型性染色體使人表現出女性特征,而擁有XY型性染色體則表現出男性特征。 但性別,可能比人們最初想象要復雜得多。 長久以來,醫生早就發現不少案例是介于這兩者之間。 在醫學上,這也被稱為“性別分化異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指染色體(XX/XY)、性腺(卵巢/睪丸)、外生殖器的表現不一致。 他們的染色體核型是一回事,但是性腺和外生殖器又是另一回事。 在過去,這些人都被稱為“雙性人”。 現有醫學表明,性別分化異常大約占新生兒的1%。 也就是說,每一百位新生兒出生,就有一位需要面臨性別不明的難題,并不罕見。 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性染色體就已決定。 但即便如此,每個人在胚胎時期都需要經歷一段“不男不女”的時期。 截至妊娠6周為止,胚胎都是沒有性別,屬雙性共體。 無論性染色體是XX還是XY,人類胎兒都有一對生殖嵴和兩副導管,具有形成睪丸或卵巢的雙向潛能。 直到第7周,胎兒才開始進行性分化。 如果胎兒為XY染色體,Y染色體上一個叫做SRY的基因就會開始發揮作用。 這個基因也就是俗稱的“男子漢基因”,可誘導睪丸的形成,并抑制卵巢的形成。 若胎兒為XX染色體,沒有SRY基因,到妊娠第10周-第11周,卵巢就會開始發育形成。 睪丸和卵巢確定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辦了。 這兩種性腺,就會開始產生不同的性激素。 對于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將促使繆勒氏管(Mullerian ducts)分化為輸卵管和子宮。 而對于男性,睪丸分泌的雄激素則會使得另一套管道伍爾夫管(Wolffian ducts)發育,形成附睪、精囊及輸精管。 在這之后,不同的性激素還決定著外生殖器的發育,以及影響未來第二性征的出現。 這個過程是至關重要的,任何變化都很容易對個體性別產生影響。 其中出現任何紕漏,都有可能造成性別分化異常的情況出現。 而妊娠的前7周,也成了不法分子叫賣“轉胎藥”、“生子方”的契機。 這些偏方中往往含有大劑量的雄激素,試圖逆轉嬰兒的外生殖器表現型。 但實際上孩子的基因型并沒有變化,很可能還導致孕婦誕生一個性別分化異常的“雙性人”。 隨手搜索轉胎藥 總的來說,性染色體及其相關基因決定性腺的形成;性腺分泌的激素又決定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形成。 只有性染色體、性腺、內分泌以及生殖器等種種因素齊頭并進,才能在生理意義上精確地定義男或女。 任何一處脫節,后果都是嚴重的,而出現的性別分化異常類型也不同。 光是性染色體層面上出現異常,就已有很多種類型。 除了正常的XX和XY,性染色體還可以是XYY、XXY、XXX、X或XXYY等各種核型。 其中,少了條X染色體的女性,稱為Turner綜合征,核型為(45,XO)。 Turner綜合征核型 目前有研究表明,X染色體的短臂和長臂上,均有控制性腺發育和身高的相關基因。 故X染色體缺失或異常,將會引起單倍劑量不足,導致性腺不發育。 患者身材矮小,身高一般不超過150厘米。 因性腺發育不全,患者第二性征亦發育不良,外生殖器為女性幼稚型,閉經、不孕。 Turner綜合征 而Klinefelter綜合征,則多了一條X(或多條X)的男性,一般核型為(47,XXY),少數為(48,XXXY)或(49,XXXXY)。 在醫學上,這也稱為“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綜合征”。 其臨床表現為第二性征發育異常、男性女乳癥、性功能低下或不育等。 Klinefelter綜合征核型 曾經,波蘭著名的短跑選手克洛布科斯卡(EwaK?obukowska),被發現是罕見的Klinefelter綜合征。 因為競技運動尤其是體能類運動項目,男性占有明顯優勢。 所以克洛布科斯卡被禁止參加女子比賽,并取消了他之前創下的三項世界紀錄。 克洛布科斯卡(右),在1964年奧運會上 通俗點說,男性多了一條X往往會讓男性不太男人,女性少了一條X則讓女性不太女人。 相反的,男性多了一條Y表現為“超雄綜合征”,核型為(47,XYY); 女性多了一條(或幾條)X染色體,則為“超雌綜合征”,核型為(47,XXX)。 超雄綜合征核型 超雄綜合征的表現型在臨床中多以身材高大為特征,身高常超過180cm,智力水平正常或略低。 部分患還會脾氣暴躁,易怒易激動,自制力差,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雖偶有隱睪、睪丸發育不全等,但大多數男患者還是可以生育。 超雌綜合征核型 而超雌綜合征的患者,則大多數比其他染色體異常要幸運。 大多數具有三條X染色體的女性無論外形、性功能和生育能力都是正常的。 只有少數患者伴有月經減少、繼發閉經或過早絕境等現象。 所以絕大多數的超雌綜合征并沒有被確診,因為她們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異常。 兩位超雌女孩 當然,相比于常染色體數量異常,性染色體數量異常的患者確實也要幸運一些。 我們最常見的常染色體數量異常,也就是為21三體綜合征(唐氏綜合征)。 因為許多在數量上出現差錯的常染色體變異,大多早已胎死腹中。 這也是我們少見其他三體綜合征,或單體綜合征出現的原因。 除了普通的性染色體異常,醫生上還存在著一種嵌合型的性染色體異常。 這讓性別分化異常患者的臨床表現,變得更加復雜和混亂了。 雖然每個人都是由單個受精卵發育而來,但最后卻發展成為由不同基因型細胞構成的混合體。 也就是說,一個個體內同時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性染色體核型。 例如,(45,XO)和(46,XX),或( 46, XX) 和( 46, XY) 和 (47, XXY) 的復合核型,核型的比例也千差萬別。 所以說,有的個體其核型可以是40%(45,XO)外加60%(46,XX),也可以是20%( 46, XX)加80% ( 46, XY) 。 因比例大小,影響也可大可小。 在胚胎早期發育期間,性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中分配不均衡,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讓診斷,更是難上加難。 從性染色體上區分男女,就已經讓人頭疼。而在激素層面上,性別分化異常的例子也不少。 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則為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征(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 該病通常是由于嚴重缺失一種叫21羥化酶的生物酶所致。 在胎兒期間,腎上腺會反常地增生,并刺激產生大量的男性激素。 于是,原本擁有XX染色體的個體,其生殖管道和外生殖器會發育為男性或不全男性型。 但實際上,她們卻是女人,很有可能還保留這生育能力。 與之相反的,個體本身具有XY染色體,有睪丸和正常水平的睪酮。 但由于機體組織對睪丸激素不敏感,他們出生時將會有女性的外觀。 這也叫做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androgen isensitivity syndrome,AIS)。 而在完全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CAIS)患者,其外貌和正常女性是一樣的。 所以他們自幼就被當做女孩撫養。 很多人都是在青春期發現月經不來潮,才到醫院檢查發現自己是男兒身,沒有子宮。 奎格利觀察法,可用于描述雄性激素不敏感綜合征程度 在中美洲多尼米尼加共和國的三個村落,不少幼時有女性外生殖器的小孩,進入青春期后卻發育出了陰莖和睪丸。 這在當地也被稱為“12歲陰莖現象”,屬于5α-還原酶缺乏綜合癥,多發于近親婚配的人群中。 胎兒帶XY性染色體,但因缺乏5α-還原酶而無法合成一種叫5α-二氫睪酮(DHT)的激素。 因而,這些病人出生時女性占外觀,通常在青春期開始雄性化。 多尼米尼加共和國的“女孩”長大后變男孩 在這些村落里,大家都對此習以為常,并將這些孩子視為“第三性別”或“隱性人”。 如果到青春期,“女孩”性轉為男孩,當地人甚至還會為此而慶祝。 畢竟這也意味著,他們以后在社會中得撐起男人的責任了。 5α-還原酶缺乏綜合癥患者青春期的變化 但在世界范圍內,對性別分化異常患者態度可不都像多米尼加共和國那般開放與友好。 這種“模棱兩可”的性別,很難得到性別二元化社會的認可。 從 20 世紀 50 年代末起,歐美國家便開始常態性地施行矯治“陰陽兒”的醫療手術。 當時一貫認為,只要在18個月內進行“性別指派”幼兒的性別都是可塑的。 然而相當部分雙性幼兒,卻常常出現對指派給自己的性別持有懷疑,有的甚至要求重新更換性別。 據美國雙性人組織的發言人透露,估計有 60%的雙性人試圖自殺,約 20%的人已經自殺。 電影《雙性傳奇》 不過,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隨著對性別的深入認識,治療也變得更加周全謹慎。 醫生會綜合考慮外生殖器的性別、生殖道和性腺的優勢、性染色體的核型,以及患兒的自我認同、家長的意愿和社會融入等等。 患者也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性別,也可以選擇繼續維持“第三性”。 *參考資料 Claire Ainsworth.Sex redefined.nature.2015.02.18 ROBERT SAPOLSKY.Caitlyn Jenner and Our Cognitive Dissonance.NAUTILUS.2015.09.03 extraordinary case of the Guevedoces.BBC NEWS.2015.09.20 Wikipedia: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伍學焱,張化冰.嵌合型染色體致性別分化異常[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11 林紅.人類學視野下的性別思考:以間性人的境況為例[J].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
|
來自: timtxu > 《健康、原始點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