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盧作孚,他以鄉村建設為名,把一個臟亂動蕩的北碚點金成現代化小城。這一抹神來之筆,透過深邃的時光,至今不絕回響。 追溯:盧作孚的鄉村理想 將北碚從一個西南部盜匪橫行的荒蠻之地,到“名動天下”的城鎮,盧作孚只用了10年。他是怎樣做到的? 1927年,擔任嘉陵江三峽峽防團務局局長的盧作孚初到北碚,眼前一幕令心猛地一沉。狹窄的石板路密密麻麻地擠在屋檐下,瓦片層層疊疊擋住陽光。路中間有一道敞開的陽溝,垃圾和腐水淤塞其間,雨天一到就污水橫流。這就是20世紀初中國鄉鎮的典型寫照。在盧作孚長外孫清秋子寫就的《盧作孚傳》中,這段歷史被一一記錄,作者感慨“晚清遺風,宛然在目”。 1927年2月15日,盧作孚決心以北碚為中心,開展鄉村建設運動。他將原來以農業生產和傳統商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鄉場,改建為“生產的區域、文化的區域、游覽的區域”,倡導鄉村現代化,并以“皆清潔、皆美麗、皆可居住、皆可游覽、皆有現代化生活設施”為建設主旨。依靠現代化的設施、生產和管理,改變鄉村貧窮落后、經濟凋敝的現狀。而這一切的前提,始于良好的城市建設規劃。 盧作孚提出:“任何事的進行,必須現有計劃……一方面要顧到可資運用的人力、物力、財力,一方面考慮環境需要?!痹诋敃r,盧作孚就極有遠見地意識到環境對人居的重要性。 盧作孚曾有一張考察青島時留下來的老照片,拍攝于第一公園。在日記中,盧作孚回憶了這次在青島的考察,并直言不諱青島建設對他的觸動:“德國人為經營青島的森林,曾搜求世界的樹種而一一試驗……一切建筑,依山起伏,房屋都配置得益,青山碧水,相襯之美,在數十里外,便可望見。來時令人向往,去時令人留戀。”盧作孚后來把北碚建成一個花園式市鎮,青島的市容之美麗、市政之嚴整,給他莫大的啟發。 在多方考證歸來后,他以青島建設為藍圖,打造了北碚第一個街心花園。又請教了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骕,根據其建議,在街道兩旁種植法國梧桐和洋槐。后又特邀丹麥工程師守而慈負責北碚城市的市政規劃。 城市建設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建起北溫泉公園和縉云山風景區。溫泉公園建成后,園內遍植花木,修建亭臺寺廟,游客絡繹不絕??N云山因地制宜,保護林木,建成避暑勝地,用以消夏療養。有學者評價,通過這些建設,北碚的生態環境并未因城市化而受到破壞,反而讓城市布局與自然有機結合、交相輝映。此后多年,北碚沿襲這種城市發展思路,漸漸一改蠻夷之風。 1936年,黃炎培先生到四川考察時,為北碚之變驚艷,在《北碚之游》里寫道:“北碚兩字名滿天下,幾乎說到四川,別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绷頁?931年5月24日《嘉陵江日報》載文,國內外人士評中國三大干凈的地方:定縣、濟南和北碚。從1927年到1936年,不到10年時間,北碚鄉村現代化的雛形已然顯現。 展望:將城市建成花園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追求著什么?!泵绹F代設計之父伊利爾·沙里寧的這句話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城市代表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代表著人類的價值判斷。而中國人歷來堅信,優美的自然環境可以涵養人的精神境界,故有“一丘一壑,皆足以觸發人之性靈”“從來形勝之地,必有巍峨雄偉之觀,以收攬風物,而吐納其江山”之說。因此,城市規劃設計必需有登山臨水之環境,這將為城市人文萌發推波助瀾。 看來,盧作孚深諳美好環境對教化民眾的重要性。他認為,不管是經濟、交通還是文化建設,都要以優美環境為前提。小小一方北碚城,在大刀闊斧的園林城市建筑基礎上,盧作孚又進行了文化和教育區域建設?,F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北碚城有大中小學、醫院、圖書館、報社、運動場、博物館、動物園……規劃有序,交通便利,現代化城市建設日臻成熟。 盧作孚的許多規劃思路,放到今天來說都是實用而有遠見的。北碚現在的中山路與始建時相比,道路結構沒變,在上世紀90年代它便成為了重慶市第一條園林市街。他始建北碚城區修筑的地下給水管網,在2018年夏天的一場洪澇中奇跡般地經受住考驗。相關人士說,今日修建的地下排水管網,其中一些無法承載暴雨量以至需要維修。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的管網,在老城解放路、遼寧路、吉林路的下水道卻無一存在雨水倒灌,而是盡職履責地排瀉暴雨。他主持成立的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家民辦科學院:中國西部科學院,現為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為啟迪思想、傳播科學造福一方。 人們喜歡把北碚叫作重慶的后花園,這里的蔥郁青山縉云山,乃重慶主城之“肺葉”、天然的生態屏障,這里的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繞城而過,碧波蕩漾。山清水秀既是先天自然稟賦,也是北碚人主動為之。如今,北碚森林覆蓋率為48.7%,2018年,北碚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0天,占總天數的84.98%。先后被評為西部第一個國家園林城區、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區,獲得了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等國家級榮譽,并被聯合國人居環境署授予“迪拜國際人居環境良好范例獎”,建成了全國唯一的森林城市建設標準化示范區。 如今,抗戰時期引進的法國梧桐依然遍布全城,枝繁葉茂。秋去冬來,落葉繽紛,腳踏上去,沙沙作響,別有情趣。梧桐樹下,街道平直寬敞,以街心花園為圓心輻射開去?!敖郧鍧?,皆美麗,皆有秩序,皆可住居、游覽”,盧作孚真正讓北碚人民“詩意地棲居”。 以詩意為名,抗戰時期,名人雅士紛至沓來,可謂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北碚的舊宅,老舍住過,梁實秋住過,傅抱石住過,吳宓住過,于右任住過…… 他們為何而來?老舍在《北碚瑣憶》中有答案,“這是個理想的住家的地方,具體而微的,凡是大都市應有的東西它也都有,它的安靜與清潔,又遠非重慶可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