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高血壓最新指南和降壓目標值的應用研究
??2.1.1、青年人群的降壓研究
??CARDIA研究(刊登在JAMA雜志上)6共納入4851名年齡18-30歲的青年人(白種人和非裔美國人),平均隨訪時間35.7年,觀察的臨床終點為CVD事件:致命和非致死性冠心病(CHD),心力衰竭,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需要干預的外周動脈疾病(PAD)。該研究發現基于2017年美國ACC/AHA高血壓指南,多因素調整后,血壓升高(未經治療的SBP 120-129 mm Hg,DBP <80 mm Hg),1期高血壓(未經治療的SBP 130-139 mm Hg,DBP 80-89 mm Hg)和2期高血壓(SBP≥140mmHg,DBP≥90mmHg,或服用降壓藥物)與正常血壓相比,CVD事件風險比分別為1.67,1.75和3.49。表明2017 年新ACC/AHA血壓分類標準可以幫助識別CVD事件風險較高的年輕人。此外,另一項針對韓國20-39歲青年人的研究同樣證實了該結論,并發表在JAMA雜志上7。綜上,這兩項研究均證實根據2017年美國AHA/ACC高血壓新指南所劃分出的高血壓人群相比非高血壓人群,均會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
??2.1.2、老年人群的降壓研究
??SPRINT研究(刊登在Circulation雜志上)8共納入9,361名老年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強化降壓組(SBP目標值< 120mm Hg)和標準降壓組 (SBP目標值< 140mm Hg)。平均基線SBP和DBP分別為139.7±15.6, 78.1±11.9 mmHg。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式,基線DBP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U型相關。在最低DBP五分位數(平均基線DBP,61±5 mmHg)中,強化降壓組相比標準降壓組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22%。在DBP五分位數的上4分位數組(平均基線DBP,82±9 mmHg),強化降壓組相比標準降壓組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24%。該研究結果表明,低基線DBP與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增加有關,但強化降壓帶來的心血管風險獲益不與基線DBP值有關。
??2.1.3、合并房顫患者的降壓研究
??韓國的一項基于NHIS數據庫的回顧性分析(刊登在JACC雜志),納入了158145名患者,隨訪5.6±3.5年,目的觀察基于2017年AHA/ACC新高血壓指南和以往JNC7高血壓指南評估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及心血管結局情況,并探究合并房顫的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值,主要終點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顱內出血,心衰)。調查發現,使用最新ACC/AHA高血壓定義后,高血壓患者從62.2%增加到了79.4%;對于2017AHA/ACC新高血壓指南重新劃分出的高血壓患者(17.2%),相比非高血壓患者(<130/80mmHg),增加了MACE事件7%的風險 (HR: 1.07; 95%CI: 1.04-1.10; p<0.001)。對于合并房顫的高血壓患者來說,血壓≥130/ 80 mm Hg或<120/80 mm Hg的患者發生MACE事件風險顯著高于血壓為120-129/ <80 mm Hg的患者。根據2017年ACC/AHA高血壓指南,重新劃分為高血壓的高血壓合并房顫患者發生MACE事件風險較高,表明新的血壓閾值有利于及時診斷和干預。對于接受高血壓治療的房顫患者,血壓為120至129 / <80 mm Hg是最佳血壓治療目標。此外,刊登在JACC的ACCORD研究證實相比標準降壓(SBP降壓目標值<140mmHg),強化降壓(SBP<120mmHg)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JACC雜志刊登了一些SPRINT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對于10年心血管事件風險≥18.2%的,SBP降至130mmHg以下會帶來更多的心血管事件獲益,而對于10年心血管病風險<18.2%的人群來說,SBP降至140mmHg則是更合適的目標。該研究表明不同于2017年美國AHA/ACC最新高血壓指南建議的10年心血管病風險>10%的人群應該達到強化降壓目標值(SBP<130mmHg),本研究結果表明SBP降至<130 mm Hg只適用于10年心血管病風險>18.2%的高血壓患者, 可以幫助醫生和患者做出更合理SBP控制目標的選擇。
2.2 高血壓人群防控的臨床研究
??2.2.1、24h動態血壓預測心血管事件顯著優于門診血壓
??刊登在New England雜志上的一項注冊,多中心,國際性研究,旨在分析在一個大型初級診療患者隊列中門診測量的血壓和24h動態血壓與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本研究在2004-2014年共納入63,910名成年人,平均隨訪時間為4.7年,研究結果顯示24h動態收縮壓每增加1個標準差,全因死亡風險增加58%,而門診血壓每增加1個標準差,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表明24h收縮壓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比門診收縮壓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系更強。此外,夜間動態血壓和日間動態血壓每增加1個標準差,全因死亡率分別增加55%和54%。與持續性高血壓(風險比:1.80)或白大衣高血壓(風險比:1.79)相比,隱匿性高血壓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更強(風險比:2.83)。心血管死亡率的結果與全因死亡率的結果相似。該研究結論指出與門診血壓相比,動態血壓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更強的預測指標。白大衣高血壓并非良性,隱匿性高血壓比持續性高血壓的死亡風險更高。
??2.2.2、自我監測的使用有助于更好的控制高血壓
??刊登在Lancet雜志上的TASMINH4研究是一項在英國142個全科診所中進行的平行、隨機對照研究,納入1182例年齡超過35歲、血壓高于140/90mmHg且愿意自我監測血壓的高血壓患者。患者按照1:1:1隨機分配至自我監測血壓組(自我監測組)、自我監測血壓 遠程監護組(遠程監護組)或常規治療組(臨床血壓;常規治療組)。研究結果顯示,12個月后,與常規治療組相比,兩個干預組的收縮壓都較低(自我監測組:137.0mmHg;遠程監護組:136.0mmHg vs常規治療組:140.4 mmHg)。未記錄到自我監測組與遠程監護組之間的差異(校正平均差異:-1.2mmHg)。該研究表明當全科醫生使用自我監測(有或無遠程監護)數據為血壓控制較差的患者滴定降壓藥物時,血壓降低顯著多于臨床讀數指導的滴定。隨著大多數全科醫生和許多患者使用自我監測,這可能成為全科醫療中高血壓管理的基礎。
??2.2.3、低劑量三聯降壓藥優于常規治療
??刊登在JAMA上的另一項研究針對高血壓患者(SBP>140mmHg或DBP>90mmHg),或SBP>130mmHg或DBP>80mmHg的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開展一項對比低劑量三聯血壓治療與常規治療的隨機,開放性試驗。共納入斯里蘭卡11個城市醫院診所,干預組349人,為每日一次固定劑量三聯藥丸治療(20mg替米沙坦,2.5mg氨氯地平和12.5mg氯噻酮),常規治療組351人。主要臨床終點是在6個月時達到收縮壓/舒張壓控制目標的比例。結果顯示,常規治療組,三聯組合藥丸降壓組在6個月時增加達到血壓控制的比例分別為70%和55%; 風險差異為12.7% 。三聯組合藥丸組相比常規治療組收縮壓下降9.8mmHg和舒張壓5.0mmHg。該研究證實,在患有輕中度高血壓的患者中,與常規治療組相比,使用含有低劑量聯降壓藥物的藥丸治療可以增加高血壓患者達到降壓目標值的比例。利用這種3聯低劑量降壓藥物組合可以替代但藥物降壓治療以實現血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