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平順龍門寺
年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
建筑類型:木構大殿;保護級別:1996四批國保
龍門寺,位于山西平順縣城西北65公里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此地山巒聳峙,峭壁懸崖,谷內夾石凸起,形如龍首,故曰龍門山,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創始于北齊天保年間,北宋乾德年間改為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法聰和尚,經五臺山云游至此,頓覺此地清靜幽雅,靈氣飄逸,遂稟呈圣上,傳旨建寺,初名“法華寺”。后唐時有50余間殿宇,宋時增至百余間。宋太祖趙匡胤敕賜寺額為“龍門山惠日院”,又名惠日院。因龍門山形如龍首,于北宋乾德年間更名為“龍門寺”,寺內僧侶已增至300多人。到了元代,寺院方圓七里山上山下地廟皆屬本寺,無俗家地宅。元末遭兵燹,多數建筑廢記,明清兩代予以重葺和增建。
現存殿堂廊廡,布局嚴謹。中軸線三進院落,東西禪堂,經舍等各成一區。其主要建筑有:
一、觀音殿(前院西配殿),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開間懸山式,殿內無柱,梁枋簡潔規整,猶存唐風。五代木構建筑懸山式殿宇僅此一例。寺內西配殿懸山式木構建筑中國僅此一處,堪稱“中華之最”。
二、大雄寶殿,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建,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九脊頂,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與梁架結構在一起,共承屋頂負荷。殿頂琉璃脊獸,形制古老,色澤純樸,為元代燒造。
三、天王殿(山門),構造靈活,梁枋斷面互不一致,顯系金構。
四、燃燈佛殿(后殿)三間,懸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為明清重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構建筑于一寺,為中國現存文物中所僅見。(部分圖文原作者:
ww9981)
一、三圣殿(西配殿)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寺內保存最早的木結構殿堂為中軸線西側的三圣殿(西配殿),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同光三年(925),三開間懸山頂建筑,殿內無金柱,梁枋簡潔規整,柱頭鋪作出華拱一跳,無補間鋪作,呈唐代建筑風格。
西配殿位于中線前院西側,為寺內最古老的建筑。創建于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殿內無柱,四椽栿通達內外。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櫨斗直接座于柱頭之上承小栱,出斗口跳,跳頭由四椽栿兩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鋪作出單抄,無補間鋪作,補間僅設隱栱。梁架簡潔,四椽栿直通前后檐。殿頂舉折平緩,檐頭僅施圓椽,無飛椽。構造簡潔,具有唐代建筑的遺風,是我國現存已知唯一的五代時期懸山式建筑。

西配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明間設板門,門框上有四方形門簪,兩次間設直欞窗。
脊部做法:五代典型做法是在脊部加設侏儒柱,柱頭設置小斗,柱下有低矮的駝峰。叉手的位置在令栱兩側,叉手略向上移,使令栱下小斗底嵌于叉手之內。此時尚未出現丁華抹頦栱,已出現了連身對隱的捧節令栱。西配殿明間的兩縫令栱連身對隱。 四椽栿上有彩繪,殿內駝峰形狀相同。
梁栿間結構:西配殿使用的是駝峰隔承,即在栿背上施駝峰,上設大斗承接平梁頭,橫向出栱以承平椽。這一結構是唐、五代建筑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晉東南地區以外的晉 北、晉中、晉南部沿用至宋、金、元三代。
西配殿駝峰
平梁上以矩形木塊隱刻駝峰,承墊侏儒柱。隱刻駝峰是五代、遼代流行的裝飾手法。此駝峰與平順大云院彌陀殿的形制圖案極為類似,應是同期作品。
蜀柱隔架結構:在抬梁式建筑中,栿上設駝峰,其上再設大斗以承平梁。這種隔架方式在山西早期的五臺南禪寺大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平順大云院彌陀殿都被無一例外地采 用。這種結構無疑是唐、五代的做法亦具有區域性的特征。
四椽栿直通前后檐:四椽栿上置梯形駝峰,駝峰上置交栿斗,上承平梁。平梁下有托腳,上有叉手,平梁上置蜀柱承脊槫。
柱上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櫨斗直接座于柱頭,上承小栱,出斗口跳,跳頭(華栱)由四椽栿兩端伸出砍制而成。其外檐柱頭斗栱屬于“斗口跳不出令栱”類型。此形自遼代的大同華嚴寺海會殿以后絕少見到。
單抄四鋪作斗栱,無補間鋪作,補間隱刻斗栱。
闌額為五代做法:櫨斗坐于柱頭,不用普拍枋,闌額在轉角處不伸出柱頭。這種結構方式是唐、五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外檐華栱為四椽栿的延長伸至檐外制成,于端部作華栱頭狀。此法又可見于唐代的五臺南禪寺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正殿。晚唐的平順天臺庵彌陀殿和遼代的 大同華嚴寺海會殿為梁栿伸出作斗口跳,皆屬同類構造。五代,遼以后,這種結構方式在山西已經絕跡,為唐代做法無疑。
南山墻東壁殿外斗栱櫨斗內置實拍栱,上承華栱和泥道栱,闌額在轉角處不伸出柱頭。
泥道栱隱刻:泥道栱隱刻是在泥道栱位置處以素枋貫通柱頭櫨斗,并隱刻出泥道栱,栱端各置小斗一枚上承泥道慢栱。現已肯定唐代已有此法。
檐頭僅施圓椽,無飛椽。華栱出斗,上置短替木,上承博風槫。
半栱式替木:此說源于梁思成先生對大同華嚴寺海會殿的考證“配殿規模很小….值得注意的是,在櫨斗中用了一根替木,作為華栱下面的一個附加的半栱。這種特別的做法只見于極少數遼代建筑,以后不再見”。其做法是于“櫨斗口內,橫直各施替木一層,其高度等于櫨斗的口深,外端未施交互斗,非真實的華栱泥道栱,即為特別”,現稱為實拍枋。
二、大雄寶殿
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
大雄寶殿(正殿),建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是寺內等級最高的一座單體建筑。該殿臺基高峙,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單檐九脊頂,殿頂琉璃脊獸,形制古樸,色澤渾厚,為元代燒制。中殿即大雄寶殿,位于中軸線的正中。創建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臺基高達1.40米,基前不設月臺。明間設門,兩次間設窗,背面僅明間設門,可前后穿通。外檐和山面共用l0柱,內檐僅設二柱。前檐四根檐柱及后檐二角柱均為抹角石柱,柱上刻有創修及施主姓名題記。柱頭斗栱為六鋪作單抄雙下昂重栱計心造,里轉為雙抄偷心造。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后接乳栿。殿頂脊獸皆為黃綠琉璃瓦燒制。為成化年間制品。殿宇雖經明、清時期裝飾翻修,但從其開間比例到構件的細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大雄寶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明間設格扇門,兩次間設直欞窗。臺基高達1.40米,基前無月臺,明間前置垂帶踏跺。
四個轉角斗栱下的擎檐柱為后世所加,前檐四根檐柱及后檐二根角柱均為抹角石方柱。
柱上刻有捐修緣起和施主姓名題記
大殿西南檐角
柱頭斗栱為五鋪作單抄單昂計心造,昂為真昂,耍頭做成昂狀,乍一看像是雙昂一樣,無補間鋪作。
耍頭:宋代耍頭多為螞蚱形,也有翼形耍頭和雙耍頭使用,用昂的斗栱則多為昂式耍頭或昂形耍頭。大雄寶殿采用了昂式耍頭。

斗栱遍施彩繪,估計為后世修繕時所繪,補間隱刻斗栱。

平行的槫、枋
自上而下分別為博風槫(如果是枋則稱撩檐枋)、羅漢枋、壓槽枋、柱頭枋、柱頭枋和普拍枋。
外檐和山面共用l2柱,內檐僅設2柱,2柱間砌扇面墻。
山面鋪作里轉為雙抄偷心造五鋪作,昂尾上承丁栿,丁栿平置。
山面里轉斗栱
殿內補間隱刻斗栱
殿頂脊獸、鴟吻皆為黃綠琉璃瓦,為成化年間制品。
三、天王殿(山門)
金代
天王殿(山門)構造靈活,外形秀美和諧,各部構件比例適度,梁枋斷面不盡一致,懸山式屋頂,尤其明間補間出45°斜拱,顯系金代建筑風格。山門,即天王殿,位居中軸線前端。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下昂重栱計心造,昂為假昂,昂下刻假華頭子。門內設中柱一列,但門窗均設在前后檐柱上。山門兩側的廊房,其柱額斗栱,梁枋制作手法,與山門類似,具有宋、金時期的建筑風格。
對比:大同善化寺三圣殿斗拱
山門殿沒有使用四椽栿通搭,而是使用乳栿對乳栿平接用三柱,乳栿斷面不盡一致。這可能是節約材料,小材大用的原因。
山門采用分心斗底槽,一列金柱及柱上斗栱將殿身劃分為前后相同的兩個空間。分心斗底槽一般用作殿門,柱頭卷殺明顯。
元代建筑后殿(略)
后殿
后殿即燃燈佛殿,位于中軸線最后。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