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于我們而言,家庭一直是我們所擁有的和所追求的,家庭是一個愛與被愛的國度,但是,當他成為一個戰場,我們也往往不能獨善其身......... 一、案主的求助癥狀 案主口述:自己的母親過世,自己竟然有一種解脫感,很放松,自己覺得不應該如此,內心十分煎熬,出現了失眠,精神不振及食欲減退現象,前來咨詢。 二、案主背景 案主,女 ,30歲,父母過世,性格優柔,最近一段時間失眠,心情壓抑,感覺自己精神萎靡,沒有工作熱情。 根據案主口述,父親生前脾氣暴躁并曾毆打妻子,患有癡呆癥,癡呆癥的程度在妻子離世后更為嚴重;母親為人和藹,與人為善,比較害怕丈夫。 三、自我成長的歷程 1.父母之間的戰爭 案主家庭“晚年得女”,在案主父親40歲時,生下了案主,社工問及案主18歲之前的家庭關系狀況,根據案主所述,自己從小就在一個“熱鬧”的環境中長大,自己對此十分厭倦又無可奈何。 面談節選如下: 案主:每次他們都會因為一點瑣事而爭吵(眼角斜看地上,吐了一口氣)。 社工:你對此有什么感受嗎? 案主:我是無所謂的。① 社工:你的意思是你接受他們的爭吵嗎? 案主:我當然接受不了,但是我真的不想去管,我也管不了。 社工:那你當時做什么來應對他們的爭吵呢? 案主:我們房子很小,我通常會在閣樓上去看書。② 等他們爭吵完后, 我會去安慰母親,因為我每次看到母親受委屈的樣子,我真的很難過③ 社工:能不能分享一下,為什么是要看書呢? 案主:因為這樣,我才能考到好的大學,脫離這個日夜吵鬧的地方。 【評注】: ①案主從小忽視自己的感受,社工應進一步與案主探討,是否該模式到現在還一直被沿用。 ②案主使用自己內在的資源來應對原生家庭矛盾,我們需要進一步挖掘案主的資源,促使他對個人的整合。 ③母親的情緒一直影響到案主的情緒,母親與案主在感情上的鏈接很深 2.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介入:自我環及其應用 1)薩提亞自我環的簡介 薩提亞用自我環來描述她對于自我的概念。自我環涵蓋了內在與外在的概念,我們所知道與我們不知道的。 我們今天主要介紹往往被我們忽略或放大的四個層面 第一,感覺層面 感官層次,我們透過感官來體驗世界的能力,薩提爾稱此為感官層面,在感官層面,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你重新審視所有五種感官時,你的家庭對于嗅覺、觸覺、聽覺、味覺與視覺是否有任何規條? 第二,情境層面 情境層次是關于地點與時間,在情景層面,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對情境不夠敏感,我們可能會錯過故事背后的意義。情境中有許多要遵守的文化規條,也許是民俗、習俗,或甚至禁忌,如果不遵守也許會致命。在自我環的每一個部分也有規則/準則,如果不知道這些,可能就會陷入不自在的處境。 第三,身體層面 身體層次是關于對于身體各個器官,身體狀況的關注,在身體層次面,值得思考的是,你是否足夠關注你的身體變化?身體的不適會否會給你帶來多大的感受性沖擊? 第四,情緒層面 薩提亞常把情緒層次稱為「汁液」──一種感受與覺察到我們所處世界的能力。感受是體驗知覺的能力,情緒則是對世界表達感受的能力。在情緒層面,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你的世界中,有哪些有關情緒的規條?這些規條與性別有關嗎?是否有些情緒可以被接受,有些不能被接受?你的身體如何體驗感受?當你忽略時會怎么樣? 2)自我環在本次咨詢中的應用,促使個體接納自我,消除“癥狀” 在本次的咨詢當中,社工發現案主存在不接納自己情況,導致案主出現失眠、情緒不良等不適的癥狀,我們透過與案主對自我環的探討,達到對自我的接納。 面談節選如下: 社工:你可以跟我分享一下這個圖嗎? 案主:我是比較看重智力,所以我很喜歡學習一有時間我就想學習更多的知識,因為我覺得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社工:的確像你所說的,我看到“感覺”所占的比例也比較大,能分享一下嗎? 案主:我覺得我從小就是一個很敏感的人,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我很在乎別人的感受① 【評注】: ①案主感受很“靈敏”,每個事情都在乎別人的感受,但是對于自身的感受缺非常忽略(“情緒”層次所占比重非常小),使得其內在自我不協調。 社工:我能夠看到情緒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少,能跟我說一下你的看法嗎? 案主:(沉默好久),我的情緒不要緊......① 【評注】:①案主沒有看到情緒的價值,因此,社工透過情境設置,讓案主與內在對話。 社工:有沒有一個時刻,你的情緒對你來說是很要緊的,它在那一刻占據了你心中很多的位置。 案主:(思索了一陣),在我6歲的時候,我看到父母又在吵架,不知道為什么,我那一刻很想哭,但是,我看到我的母親掉眼淚,那一刻,我知道我不能軟弱。 社工:(拿起一個抱枕),假如這個是6歲的你,你會跟他說什么? 案主:沒有什么好傷心的,你已經習慣了。 社工:你覺得她會怎么說? 案主:我真的很不開心 社工:那么你會怎么回應她呢? 案主:(眼睛紅潤)你這樣,你是讓母親看到怎么辦 社工:你嘗試抱著她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 案主:(緊緊的抱著抱枕) 社工:你感受到什么? 案主:溫暖....① 【評注】: ①社工用外化的方式,讓其與以往的自己進行連接,擁抱過去的自己,重新接納過去“軟弱”的自己,接納自己以往不被接納的“負面情緒”。 四、結局與經驗總結 1)結局 社工與案主后續進行了幾次面談,后來,案主的失眠狀況有所改善,同時,案主的精神也較之前更為飽滿,社工問及案主的對于自己的“情緒”的感受,她說,自己以前對于自己的情緒更多是落荒而逃,現在我可以選擇留下或離開。 對于母親的感受,她表示,自己原諒自己對于母親的離世所表現出來的“放松感”,在母親過世前,自己日夜懸心并為此奔波,母親生命完結之際,自己有“像繃緊的弦松開”的感覺、還有不舍、祝福,這些都是我的感受,我可以擁有它們。 2)5點經驗總結 ①案主明明很痛苦卻表現得若無其事,明明自己需要情緒疏導卻對自己的情緒“視若無睹”,累了就放下面具,與自己的內在進行對話。 ②在自我環當中,每個部分都有用,你都值得擁有,它們都是你面對生活困難的力量。 ③情緒雖有正負之分,卻沒好壞之嫌,它們都是你的一部分。 ④文化規條中規定在面對親人死亡時,只能有負面情緒,但是,薩提亞相信,每個人情緒都是有意義的,每個生活在一定文化框架下的人都應該得到尊重。 ⑤你和父母在家庭中同等重要,家庭中的你不需要顧此失彼。 小 編 溫 馨 提 示 薩提亞家庭治療技術的運用是在建立在理論及實務熟練掌握情況下為案主進行治療,初學者以及對薩提亞家庭治療技術不是非常熟悉的社會工作者慎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