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對于“理論創新”有著特別的要求,關于這一點,許多博士生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論文對于創新的要求是“理論”上的“創新”,不是在編寫程序軟件和某一個具體的算法上的改進性“創新”,更不是一個案例的編寫或者具體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論”上的創新應該說是博士論文與MBA畢業論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創新的過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尋,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餡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論創新呢?方法是什么呢?這里有一些經驗之談: 一、類比法,將在某個領域曾經取得過成功的方法運用于另外的一個新的領域。譬如,將在經濟學中成功運用過的博弈論方法運用于管理領域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這就是E P.Lazear領導的一個基于博弈論方法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領域的創新; 二、假設條件修改法,將現有的理論模型的假設條件根據所要研究的新的環境進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中加入資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資源約束下的經濟增長問題,從而研究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的研究創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與特伏爾茨基(A.Tversky)將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分為失去的和將獲得的邊際收益,并且根據心理學的發現即人們總是給予失去的以比即將獲得的收益更高的評價,用它作為一個新的一般性假設去取代經濟學中原有的假設,從而獲得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創新; 三、組合法,將不同的領域加以組合,看能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結果。譬如,將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概念與市場規模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市場規模與分工深化程度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分工深化程度與經濟增長結合起來考慮,就得到了楊曉凱的分工演進經濟增長的內生理論創新; 四、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會的,但是,逆向思維往往是創造性思維的成功方法。注意個例觀察的一般性推廣。從個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規律就是“啟發”。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發現了存在于一些制造業(如飛機制造業)中的“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 )現象。但是,在1980年代,經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將這種機制假設為長期生產過程中的一般性規律,從而得到他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并掀開了所謂“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帷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