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長安古鎮。 此長安非彼長安,但古風同樣悠遠。 幾千年的風雨洗禮,造就了長安鎮這座大運河畔的魅力古鎮。 這里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人文景觀俯拾皆是,運河兩岸綠樹成蔭,家家碧波蕩漾,鎮內街衢依河而建,多數民居臨水而筑,跟江南其他古鎮一樣,以橋多、弄多、廊多著稱。 數千年的歷史,給長安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流淌了2000多年的大運河穿城而過,帶來了長安千年繁華。“一壩三閘”代表著中國古代最先進的水利技術,如今已蜚聲海內外。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長安閘作為嘉興僅有的兩個遺產點人選其中。可以說,長安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靜謐而又充滿活力的運河旁的江南水鄉。 走進長安古鎮,迎面就是石板路、青磚墻、灰瓦屋,長長的小弄,古意濃濃。拱橋如月,檐廊依舊。長安的古鎮區并不大,卻匯集了不少歷史街區,東街、中街、西街、慶寧街等,是運河古鎮文化的重要見證。 水鄉不乏形致優美的古橋,當然長安也不例外,虹橋便是其中的典型。當來到古運河邊,首先見到的就是虹橋。虹橋坐落于鎮中心的中街,橫跨古運河的上塘河。這坐橋始建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但在宋代已有名氣。據清同治《修川小志》記載:“虹橋,橋亙如虹,因名。又名長安橋。跨運塘河,進橋東北長河堰在焉。道光二十八年五月霉雨為災,平地水深數尺,橋忽圮。咸豐二年又重建。” 虹橋為單環洞石橋,長29.5米,高6.7米,跨徑11.5米,頂寬4.15米。南北兩端各有18個石階,橋中石欄兩側雕有“虹橋”兩個漢隸字,邊上是精美的人物裝飾,很是好看。橋南堍有東西下坡引橋,稱“小虹橋”。 在民間,關于虹橋的建成,還有一個傳奇故事。相傳主持建橋的呂縣令對工程極為重視,派人對重建過程進行監督。材料都是選最好的,工匠是最出色的,工藝也是極為嚴謹的。連細沙,都是用白紗布篩過,以去除灰塵。大橋竣工以后,呂縣令派人趕來一百頭牯牛,載著重物,叫人驅趕,反復地在橋上往來奔馳,橋卻安然無恙。這一下,圍觀的人們喝彩四起,呂縣令臉上是大有光彩了,便命名這座橋為“金牛橋”,意思是連金牛也踏不壞,自然就固若金湯了。 大橋落成后,天上的八仙很關心大橋的質量,于是何仙姑化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來檢驗了大橋的牢固,一跺腳就使橋搖搖欲墜,令主持建橋的呂縣令羞愧無比,從此勤政為民。后來當地的人們就把金牛橋改稱虹橋,意思是仙人從此飛向天上的,如彩虹一般。 在漫長的歷史中,虹橋歷經滄桑,如今依然在履行著自己連接兩岸的職責,收藏著一代代人的腳印,述說著長安的故事。 虹橋南面就是以前的劇院,現在已經改建為大運河長安閘遺產展示館,展示介紹大運河海寧長安段的文化遺產。展示館外表古韻盎然,里面卻用上了各種多媒體展示手段,光影沙盤、3D動畫演示、展現運河舊貌的微視頻一應俱全。如果你跨進館里的一艘木船,就可以一下子“穿越”到宋代,隨著環幕影片的播放,從杭州到長安鎮的山水風物會逐一呈現在你的面前。 展示館往東走,便是沿著古運河的一條街,古運河從杭州得勝壩,經東新關,再到胡家壩,然后到長安,向東南去就是鹽官方向。 長安古鎮景色很美,一個個駁岸,一條條水巷,小橋流水人家,船槳輕拍著水面,靈動的水滋養了小鎮的靈性。 在運河兩岸,典型的水閣樓,前面臨街為商鋪,背面臨水為水閣樓,這里的老房子,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長安老街,分為東、中、西三段,以上閘橋、虹橋為界,至今還保存著眾多清末民初的傳統居民建筑,是長安鎮明清時期的商業建筑代表,也是目前大運河沿線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區之一,曾有“十里長安”之稱。 據了解,長安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鎮北1至3公里范圍內分布大小不等的良渚文化遺址6處。其中的施家墩遺址傳說是吳越交戰時的一個烽火墩。公元前495年至前473年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吳越交界的地方修筑了管、萱、何、晏四城,其中管城就在海寧的長安地界。在施家墩西側1.5公里處的管城遺址也是當時的4個軍事要塞之一。 長安之得名,始于唐開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距今已有1287年歷史。長安自古即為南來北往的“水陸要沖”,據宋《咸淳臨安志》載,唐貞觀五年(631年)設置驛站,稱“桑亭驛”,貞觀八年改名“義亭驛”。唐開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設長安市,因地扼其要,欲其長治久安,所以叫長安。那時可是大唐帝國最興盛的時候。 長安別名“長河”,因境內主干河道舊稱“長河”,所以也作為地名。蘇東坡在《請開河奏議》中首稱“長安堰”為“長河堰”。文天祥詩又作“長堰”。長安又名“修川”,清學者周春注釋:“修川,即長安也。”修川與長河同義,此名當由長河衍化而來。 由此可見,長安的形成與水道的產生息息相關。水道成為古時戰略物資、邊防需求、朝廷供給的必經之地。尤其是隨著長安運河的開發,對長安和海寧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市場繁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明、清之際,長安米市曾是名噪江南的三大米市之一,經濟繁榮,商業鼎盛。清乾隆《杭州府志》》稱長安為“商賈舟航輻輳,晝夜喧沓,市無所不有”,可見當時商業之興盛,經濟之繁榮。清人朱文治《海昌雜詩》對長安米市有云:“年來米價判高低,黃白尖團樣不齊;近自江南極川楚,長安利甲浙東西。”陳鱣有詩曰:“粟轉千艘壓綠波,萬家燈火傍長河;卻緣米市人爭利,魚蟹從今不覺多。”“閘塘夜市”是舊時“修川八景”中的一景,“閘塘灣為米市輻輳之地,糧船米艘停泊兩岸,綿亙遙接石界。夜望燈火萬點,星芒錯澆,輝映上下,水波風動,又作萬道燭龍,蜿蜒無際。” ![]() 漫步在長安古鎮的運河邊,仿佛看到了大運河在履行漫長而神圣使命的歷程中,在這里南行北長西疏東伸,脈絡豐枝不斷演化。 一般都認為,古運河是隋煬帝征民夫開鑿,可這條長安運河卻不是。它的開鑿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它最早叫百尺瀆,是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經過長安鎮,在鹽官西南約40里直入錢塘江。百尺瀆在戰國時期的《越絕書》中就有記載。戰敗后的越國謊稱缺糧,吳王夫差撥糧給越國,就是經此瀆以船將糧運進越國的。吳越首戰前,越國早已在做戰爭準備,它的水師置于今杭州市蕭山境內,而當年的海寧硤石,則是越國防備吳國入侵的重鎮。因而,越國開鑿一條用于軍事運輸的人工運河,是完全有可能的。 隨后便是秦始皇時代所修建的陵水道。此河道從嘉興、長安一直通往錢塘江。此河道之所以開鑿,傳說是秦始皇出行巡游嘉興,聽手下的大臣說此地有天子之氣,便調出囚徒數萬,以掘斷天子氣。可這畢竟是傳說,陵水道的掘通,畢竟帶來了杭州與嘉興、長安的漕運輸利之便,促進了這些地方的融合以及經濟的互利互通。 據記載,陵水道的路線選擇經過長安與杭嘉湖平原,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杭州東北橫亙有皋亭山,又稱半山、臨平山,當年秦始皇修筑從杭州到嘉興方向的陵水道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皋亭山與臨平山的東南方向沿錢塘江東行,另一個是選擇從西面繞過皋亭山與臨平山后再東行。 杭嘉湖平原的環境特點是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從杭州沿著錢塘江岸向東地勢高阜,而當時從杭州向北則是東苕溪流域的低地,雨季天目山水下泄不暢,則成為一片沼澤。所謂陵水道由陵道與水道兩部分組成,陵道就是能通行車馬的大道,錢塘江岸向東地勢高阜有利于陵道的修筑,陵水道的路線選擇皋亭山與臨平山的東南方向,是當時的最佳方案。這一歷史形成的交通線路以后,也成為隋煬帝開通江南運河沿用的線路。 隋大業六年,也就是公元610年,南北大運河全線開通,把長安連上了溝通南北的大動脈。這是一個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組成的溝通我國南北的運河系統。隋代江南運河的基本走向就是在秦所鑿河段的基礎上加以拓寬、疏浚、拉直而成。它北自蘇州,經嘉興的王江涇進入嘉興市區,再過石門、崇福后折向海寧長安、杭州臨平,循上塘河入錢塘江,進而到達杭州。 歷史上中國水運體系基本是一縱五橫的格局,一縱就是貫通中國東部的大運河,與這條縱軸相交的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條橫軸。大運河要溝通錢塘江,地處太湖東南的嘉興是必經之地,而長安鎮則扼守運河嘉興段的咽喉,是歷史上北方通往浙江、福建、江西與安徽南部的交通節點。 隋唐以后漫長的歷史年代中,船只從鎮江的京口閘進入江南運河,經過太湖北邊的常州、無錫、蘇州,繞太湖東南經嘉興折向西南,過長安閘經杭州進入錢塘江,再沿錢塘江西上到嚴州府城梅城。梅城是新安江、蘭江與錢塘江匯合之處,號稱三江口,溯新安江向上就到安徽南部的徽州。而溯蘭江向上經蘭溪、龍游就到衢州的上航埠登岸陸行,由常山進入江西,經玉山、上饒、鉛山到福建的崇安。再由崇安入閩江水道水行經建寧、南平到達福州。這條線路是水運時代北方連結東南最重要的商道,而長安是這條交通線路上必須經過的重要節點,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長安在中國古代交通線路中的重要性。 元朝末年,張士誠割據蘇南浙西,軍船往來蘇杭,過長安感覺不便,于是在崇德向西開挖新運河航道。新航道從崇德南門運河開始,從大通新橋、大麻向西,繞過臨平山和杭州的半山,從當時的嘉興府崇德縣境,向西擦過湖州府德清縣境,再南折經塘棲、北新關進入杭州。這一段運河被稱為新開運河。 新開運河成為運河的主航道后,長安上塘運河的歷史作用并沒有完全消失,只是在航運功能上作了重大的調整。明清時期,漕船、貨船、官船等大型船只雖然已改走新開運河,但是搭載旅客和貨物的小型船只仍從長安的上塘運河航行,上塘運河依然是大運河的重要支線。 ![]() ![]() ![]() ![]() ![]() ![]() ![]() ![]() 從虹橋沿運河邊往東前行數百米,就看到了前面不遠處的長安壩口,河岸兩邊的石臺下,清晰可見用來停泊船只的凹槽。這時已經來到了長安鎮聞名中外的“一壩三閘”。 走上長安壩去觀看,只見在壩的兩岸,各有一個頂上鋪著稻草的小亭子。但它跟其它亭子不同的是,有一個柱子豎在亭子的中間,據說這個柱子是抬壩用的。只見壩的東面有一個斜坡,如果有船要從下游往上游走,壩夫就用繩子拴住這條船,然后在壩的兩邊亭子里同時絞,把船拉上來。 原來長安處于杭嘉湖平原西南部高地與中部低地的結合部,上塘運河在長安向北連接崇福、石門方向的下塘運河崇長塘,兩河之間有兩米左右的落差,為了防止上塘河河水泄入下塘河,在上塘河與下塘河交匯處長安筑起一道水壩,這就是長安壩,又稱長安堰。舊志中記載“長安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舊義亭埭”。這里的縣指的是鹽官,長安距鹽官二十五里。筑壩固然能有效地保持上塘運河的水位,但是下塘河上行的船只要翻越兩米多高的水壩非常困難,于是在長安壩上設置了人拉或者牛拉的升船裝置,由人或者用幾頭牛拉動轉盤,轉盤絞起連著木船的繩索,拉動船只就能翻越高壩進人上塘運河。 從長安壩出來一路往東,先后三座小橋,這三座小橋的下面有上閘、中閘、下閘,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長安閘遺址。 據了解, 長安壩雖然解決了船只翻越過壩的問題,但隨著過往船只的增加,人拉或者牛拉過壩的弊病就顯現出來,特別是重載的貨船過壩時,先要卸載貨物,等船過壩后重新裝上貨物,效率低成為長安壩的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出現了長安閘。 關于長安閘的早期資料見之于南宋時期的《咸淳臨安志》,該志三十九卷的堰閘篇中就有記載。從記載中可以知道長安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大運河雖然在隋代開通,但發揮功能是在唐代,特別是中唐以后北方藩鎮割據,唐代中央政府所需要的糧食已經依靠南方的供應,運河漕運成為維系唐政權的命脈,運河航運的發展推動了長安閘的建設。 紹圣年間,也就是公元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是宋哲宗趙煦的第二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四年,在這期間鮑提刑用沙羅木作材料重修了長安閘。沙羅樹是產于東南亞熱帶的高大的喬木,富含油脂,樹高20~30米,樹干通直高大。用沙羅樹的木料加工成閘槽和閘板是非常適宜的,沙羅木通直高大富含油脂,不僅能保證閘槽的整體性,而且不易腐爛,閘板和閘槽還產生潤滑的效果。但是,從唐代至北宋的一段歷史時期,長安閘是兩門單節船閘,還沒有形成后來的三門兩節船閘。 南宋光宗紹熙二年,也就是公元1191年,長安閘進行一次大的修建。《咸淳臨安志》中也提及上閘、中閘、下閘,說明這個時候的長安閘已經是三門兩節船閘,也就是長安三閘。此后,船閘與拔船壩并存,大船或載貨船經船閘出入,小船或空船則過壩上下塘河。 長安閘從兩門單節船閘演變成三門兩節船閘,主要原因在于上下河落差有兩米左右,用兩節船閘可以降低大落差帶來的風險,讓船只可以相對平緩安全的過閘,同時用三門兩節船閘還可以節約一半船只過閘所消耗的水。長安三閘兩閘工程開創了多節船閘的先河,是當時大運河上技術含量最高的航運設施,代表當時河流航運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今天長江三峽大壩設置的大型船閘也采用了多節船閘的技術,其閘池規模和船閘節數當然大大超過當年的長安三闡,但其技術源頭卻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之前的長安三閘。 據《新唐書》《李勣傳》記載,長安閘建設三年,共運出糧食700萬石,開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37年,過糧180萬石,其他貨物過長安閘者未計其數,其繁忙程度可謂“天下第一閘。” 兩宋時期,長安閘越加繁忙,除了運送糧食外,還大量增加了杭州鹽場的海煮鹽,年產133900石余,而不屬于官府收購的還要多3倍,這些鹽除了部分用人工挑運外,全部通過長安閘運送。 撫摸著長安“一壩三閘”上歲月留下的痕跡,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只見這里大小船只,魚貫而來,閘門次第開放,船隨水魚貫而出,一路南來北往,只見檣櫓翻飛,水波蕩漾,真是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面。 ![]() ![]() ![]() ![]() ![]() 元代新建的長安壩,沿用至近代,直到1984年改為機械升船壩才告廢棄。如今,古長安閘雖已消失在歲月的長河里,但船閘遺址仍然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閘口兩岸的古條石上,依稀能讀出當年的繁華,老壩的故事依然在鎮上流傳。 在長安壩上,可以看到光緒八年,也就是公元1882年立的一塊碑,叫《新老兩壩示禁勒索碑》 。在碑文中,海寧官府明確規定過往船只的收費標準,“大船一只給錢六十四文,中船四十八文,小船三十二文”,除此,不準額外需索。過壩船只,隨到隨拔,嚴禁刁難拖延,更不能故意將別人的船擱置在壩頂,一哄而散。 當年,過往船只,翻越堰壩,需要留下過路費,壩夫趁機敲詐勒索的事,時有發生,時常引發糾紛。壩夫敲詐路人,慣用伎倆就是故意把船擱淺于壩頂,讓船暴露于陽光空氣中,時間一久,船會解體散架。船主求告無門,只能任由別人敲詐,該磕頭的磕頭,該加錢的加錢。當然,官船不在碑文規定之列,必須優先過壩,工錢則由官家“聽候隨賞”。所以光緒年間設了《新老兩壩示禁勒索碑》。 當然,我們萬萬不可認為自從立碑之后,從此天下太平。清代地方文人楊鑄,經過長安壩曾寫過《過壩謠》“上壩挽長繩,下壩收短綆。高低三尺水,長養百夫命。客船上壩橫索錢,官船下壩不敢言。官船搖櫓西泠去,大笑客船如上天”。堪稱實錄。 層層堰壩就像以前公路上的一道道收費站。運河人家生財有道,希望堰壩、收費站越多越好,而對商船而言,每個收費站都是一場噩夢。據南宋寶祐四年(1256)刊行《澉水志》卷一“水門”記載,海鹽縣澉浦鎮西六里原有“六里堰”,是進入澉浦的門戶。后來,在鎮西三里的地方,又攔起“三里堰”,這是居民私自設立的堰壩。從水利角度看,有六里堰足矣,三里堰的設置是為了亂收費,官船商旅往來不便。 另外,在長安壩附近,有座王相公堂,據考古發掘,是晚清時期三開間的廟宇,里頭曾經供奉王相公,人們稱他為長安壩的保護神。 當地流傳著一個“油鍋里摸鐵秤砣”的故事,這故事聽起來很殘忍,但據說是真的。清康熙年間,壩夫間發生了一場爭奪壩主權的斗爭。這里原本住著曹、王、沈、許四姓居民,為了壩主權,他們互相爭奪,誰也不甘讓步。有人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誰能從煮沸了的油鍋中將沉在鍋底的鐵秤砣摸上來,誰就當壩主,大家贊成。 于是,在赤日炎炎的一天,他們取來一口大鐵鍋,在空曠的場地上筑起一座泥涂灶,首先將滿鍋食油煮沸,接著將一個鐵秤砣扔下去,圍觀者里三層外三層。“摸秤砣開始”一聲令下,參與者面面相視,有幾個人雖躍躍欲試,但仍下不了決心。 唯有一位姓王的中年漢子拍拍胸膛說:“我來!”說著大搖大擺地朝著油鍋走去,大家為他捏了一把汗。見他不慌不忙,咬緊牙關迸住氣,把一只手臂插入鍋底,火速將鐵秤砣摸了上來,在場人連聲高呼:“服貼服貼!”結果這位王姓壯士當了壩主,此后代代相傳。這位英雄畢竟傷勢太重,不久因手臂潰爛致死。 后來,壩夫們為了紀念他,封他為王相公,并在壩西側蓋了座王相公堂。泥塑的王相公頭戴紅翎帽,端端正正地坐在“神臺”上,雖然只有一只手臂,但卻威風凜凜。逢年過節,壩夫們都去插香點燭祭祀他。 ![]() ![]() ![]() 長安的巷子深處,有一家“宴球”店。長安“宴球”的名字,是乾隆皇帝賜的。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視察海寧錢塘江海塘,乘的是船,走的是大運河,這一路行來,看江南風光誠如白居易所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不覺心花怒放,意猶未盡,船到長安,乾隆爺微服私訪之雅興又上來了,于是便攜帶了幾位親信隨從在長安上了岸,街坊酒肆、煙橋畫柳看了個夠。 不知不覺來到了長安鎮外杏花村,眼前是阡陌成行、河湖交叉、屋宇茅舍、鸚鳴鵲叫,看得乾隆爺忘了歸途。日近中午,一行人走得已是肚中饑餓,見前面一戶人家炊煙裊裊,聞得一股飯菜香味,乾隆爺便與隨從進去想弄點吃的。 這戶農家,夫婦二人男耕女織,生活雖不富裕卻也平安快樂,此時正在家中忙碌中飯,見有幾位陌生人進來,忙招呼讓座。乾隆爺之隨從告訴這家主人,只因肚中饑餓,想弄點新鮮干凈的東西填肚。戶主非常熱心,趕緊去廚房忙碌,但農家沒有準備哪來新鮮菜肴。猛然想起這缸里還有一條鰱魚,何不做成魚圓送上。 主意打定,于是讓妻子將鰱魚去骨剁成魚泥,配上蔥姜等佐料,攪拌成團,捏成魚圓,但看看這一個個魚圓似乎太小了些,便將發好的肉皮切碎了沾在魚圓上,頓時小球變成大球好看許多,隨后放到鑊子里去蒸,待蒸熟之后端上,讓這幾位陌生人品嘗。 這時乾隆爺早已饑腸轆轆,看著這刺毛球似的東西熱氣騰騰透著香味,不知是何菜肴,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夾了個來嘗,竟是外脆里嫩既鮮又香,十分可口,就問主人這是什么菜?主人說,這是臨時做的,魚圓外面是肉皮,還沒有名字。 乾隆爺吃得開心,雅興又上來了,叫隨從取筆墨,隨從馬上取來文房四寶,為乾隆爺鋪好宣紙、磨好墨。只見乾隆爺揮筆題了一聯“杏花村酒醉兩宴,漢魚滿豚迷一球”,還興致勃勃地告訴這家主人,朕今賜名它為“宴球”,一則寓你家日日平安,二則寓可以進得官家之宴。這家主人始知面前這一位氣宇軒昂的人便是當今皇上,連忙磕頭稱謝,三呼萬歲。從此,長安宴球名聲大振。 當然關于長安“宴球”的來歷,還有其它好多個版本,但不管是那種傳說,都是跟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來到長安古鎮有關系的。從此,“宴球”成了當地的一大招牌菜。 ![]() ![]() ![]() ![]() ![]() 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產,近年來,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這里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一切都如記憶中的模樣。這里水清,樹茂,道路暢達,更勝昔日。 今日的長安,走過數千年的滄桑歲月,正在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處處可見江南水鄉的婉約與秀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