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美的永安溪畔,橫溪鎮東部,有著這樣一個古老美好的村落。 因居于溪水上游而得名。該村先祖沈氏大約自五代時起,即在溪頭一帶拓荒發祥。北宋中晚期,村落已建成規模。至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村分南、北兩片,一條官道從中貫穿。村中現存翰林里、朱邸門樓和上臺新屋臺門里等民居,村中曾出過四位進士以及一批文臣武將、文人學士。溪頭村為遠近聞名的沈氏大村。 -上臺新屋里臺門百魚桁 溪頭村村前雙峰挺秀,林壑幽美,清致秀麗。村中,蒼松翠柳,掩映廬宅,環境十分幽雅。村四周,溪澗縱橫,良田千頃,占盡地利。 沈氏先祖大約自五代時起,就在溪頭這塊風水寶地上拓荒發祥,至北宋中晚期形成完整的村落,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 一條官道從中貫穿,將村莊分成南、北兩片。村民安居樂業,耕讀傳家,出了沈驥、沈崇文、沈錫、沈鍔四位進士以及一批文臣武將、文人學士。如此發達的人文,在當時仙居,罕有其匹,溪頭村遂成為遠近聞名的沈氏大村。 溪頭,作為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擁有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村落內舊居古宅連綿成片,氣勢輝煌的佛剎道觀毗鄰而建,結構奇特。漫步溪頭古村落,感受傳統文化的無限神韻,令人心曠神怡。 -溪頭村翰林里 翰林里俗名新屋里,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為三透式民宅,主體建筑分門樓、前廳、中廳、后廳、兩廂、后花園等幾部分,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 -翰林里道地 門樓前有石旗桿一對,門樓嵌匾額一塊,為先祖沈邑所贈,上書“翰林里”三字,書法端莊秀美,是沈氏望族家學淵源的生動寫照。前廳上有石匾一塊,鐫有“翠挹南屏”四字,形象地概括了翰林里四周的秀麗景色。中廳門有滇南趙學士所贈的“紫閣馳聲”匾額,后廳門上有廖明府所贈的匾額一塊,上書“燕貽篤慶”四字,此類匾額文字簡雅,內涵豐富,墨跡清晰,書體精美,反映了當時屋主較高的社會名望和文化涵養。 -翰林里后天井 整座民宅,檐廊環繞,兩廂合抱,檐角飛翹,墻展六翼,瓦棟翻弓,遠看近觀,都很有氣勢。檐下柱頭、牛腿都有精美雕飾,或花卉,或人物,或鳥獸,內容豐富,形態各異,雕刻風格粗獷中不失細膩,藝術水平很高。前、中、后三廳及后花園分設四個天井,空間適度,寬敞潔凈。天井地面上,鑲嵌著從永安溪上精心挑選而來的瓜子石圖案,內容有花卉、瑞獸等,做工十分精致,令人嘆為觀止。 朱邸門樓是村中另一座民居,俗稱“大門樓口”,始建于南宋時期,為溪頭沈氏八世祖朝議大夫兼制置司參議沈存良故宅,左丞相吳堅之母及笄前養閨于此。現存建筑為清代修建。大門樓前豎有功名旗桿兩對,門樓內的廳堂氣勢輝煌,當地人稱為“五棟五堂”,天井多用細巧的鵝卵石鑲嵌成各種吉祥平安的圖案,其中有一幅“兩龍戲珠”圖,造型大氣,鑲工精致,形象美輪美奐。 朱邸門樓尚存吳堅所贈的太湖石門檻墊一條,十分珍貴,吳堅母親系新坊沈氏發祥地溪頭村八世祖存良公的女兒,她的兒子吳堅好學上進,于淳祐四年(1244)考中進士,后官至左丞相。吳堅深感溪頭祖地靈氣,淳祐年間(1241-1252), 向外祖家送來太湖石一塊,鑲嵌于大門樓口前檻外側的地面上,以示紀念。其石長約五米,寬約一米,碧綠光滑,現仍完好無損。中天井尚有木結構戲臺一座,建于民國時期,多年來一直是村民娛樂之地。民居內建戲臺,在仙居也不多見。 -上臺新屋里臺門 上臺新屋臺門里民居為溪頭附近一帶村莊中民居之典范,民居又名“下透”和“火墻里”。該宅院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三進,分前廳、中廳、后廳、兩廂等幾部分。宅院東還附設花房、馬房、尚存騎馬石一塊。 -花格落地門 三透里的檐桁雕刻藝術令人驚嘆。“百鳥朝鳳”、“白鶴亮翅”、“九獅翻節”、“老鼠覓食”、“鯉魚跳龍門”等浮雕,形象逼真,生趣盎然,內涵豐富。特別是那根“百魚桁”,上雕百條鯽魚,造型奇特,形態各異,或扭身戲水,或張口吐珠,或閉目養神,或交頭接耳,可謂奇趣橫生,令人拍案稱絕。 -上臺新屋里古井 溪頭村為新坊沈氏發祥地,“究之水源木本,則以始建溪頭者為大宗”。歲月滄桑,溪頭村沈氏宗祠歷代屢有興廢,現存宗祠為清光緒年間,族人沈錫大所建。該宗祠坐北朝南,毗鄰玉皇殿西側。正廳三開間,明間上方有匾額曰:“節度分支”。屋內石柱高大粗壯,多銘刻以歌頌祖德啟迪后輩為內容的楹聯,柱頂牛腿上的人物、馬匹均為鏤空式透雕,形態十分生動。 祠堂明間內尚置一長方形石供桌,其正面石板上陽刻“有書能讀,子孫不愚;有田能耕,倉廩不虛;儉約勤劬,食衣豐裕”等訓詞,用以告誡子孫,先輩們企盼后輩健康成長的殷殷之情由此可見。祠堂天井鋪鑲石板,精密整齊,工藝非同一般。 -民居牛腿 溪頭村自古佛道兩教十分興盛。據考證,歷代佛寺、道觀有十多所,皆建于村四周山水佳秀之處,現大多已毀,保存較完整的尚有蓮興寺(玉皇殿),清咸豐年間(1851-1861),由族中富戶沈錫大獨資興建。 -沈氏宗祠 蓮興寺坐北朝南,寺門前,長生潭水波不興,清風徐來,田田的荷葉下,魚兒悠游自在,時有村民臨風垂釣,構成一道如畫的景致。寺門外,一座簡易石橋橫跨長生潭,直達村道。門前原有石獅一對,高1.6米,鏤鑿精致,姿態雄偉,現移置于惠民小學大門口兩側,仍然完好無損。殿宇上方有金字橫額曰:“凌霄寶殿”。正殿內,玉皇大帝塑像端坐正中,左右兩側的石柱上,雙龍蟠繞,威風凜凜,活靈活現,似作左右護駕,雕刻技藝十分高超。四員大將手持兵器侍衛兩旁,虎虎有神,令人生畏。東廂供奉如來佛、三世佛、伽藍菩薩、達摩祖師。整座殿宇氣勢巍峨宏偉,所用石柱粗壯雄偉,上面刻鑿當地名儒書寫的楹聯多副。每間檐下柱頭、牛腿上有人物、花木、鳥獸等高浮雕,皆鏤空成立體,雕工精良,堪稱上乘之作。 溪頭村的歷史遺跡尚有“解放堤”、“新坊堰”等,皆含豐富的人文意蘊,目前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 古村記獨立編輯自網絡,歡迎關注古村記頭條號(微信號交流:gucunj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