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揚雄《法言》
2、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蔡邕《九勢》
3、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蔡邕《九勢》
4、凡落筆結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蔡邕《九勢》5、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蔡邕《筆論》
6、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蔡邕《筆論》
7、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見萬象皆類之。——鐘繇《筆法》
8、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可為強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趙壹《非草書》
9、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衛(wèi)鑠《筆陣圖》
10、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思成矣。——王羲之《書論》
11、王僧虔書如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蕭衍《古今書優(yōu)劣評》
12、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王僧虔《筆意贊》

13、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guī)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孫過庭《書譜》
14、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書譜》
15、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孫過庭《書譜》
16、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宮于穴,反玉輅于椎輪者乎! ——孫過庭《書譜》
17、文則數(shù)語,方見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 ——張懷瓘《文字論》
18、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鋒茫。——張懷瓘《文字論》
19、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若精意玄鑒,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張懷瓘《文字論》
20、夫執(zhí)筆在乎便穩(wěn),用筆在乎輕健,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韓方明《授筆要說》
21、素曰:'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陸羽《懷素別傳》
22、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韓愈《送高閑上人序》
23、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柳公權
24、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歐陽文忠公集》
25、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余。——《歐陽文忠公集》

26、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蘇軾題二王書》
27、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東坡集》
28、故仆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蘇東坡論書句29、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蘇東坡次韻子由論書詩》
30、書必有神氣骨肉血, 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東坡集》
31、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后》
32、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東坡集》
33、今時學蘭亭者,不師其意筆意,便作行勢,正如羨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山谷題跋》
34、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黃庭堅論書》
35、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黃庭堅論書》
36、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黃庭堅論書》
37、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山谷文集》
38、凡書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于放筆自然成行,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飾,便不成書。——黃庭堅《山谷文集》
39、凡書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tài)也。——《黃庭堅論書》
40、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山谷文集》

41、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米芾《海岳名言》
42、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米芾《海岳名言》
43、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米芾《自述學書帖》
44、壯年未能成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
45、前人作字煥然可觀者,以師古而無俗韻,其不學臆斷,悉掃去之。——趙構《翰墨志》46、翟伯壽問于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姜夔《續(xù)書譜》
47、與其工也寧拙,與其弱也寧勁,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淘洗俗姿,則妙處自見矣。——姜夔《續(xù)書譜》
48、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松雪齋文集》
49、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50、學書有二,一日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51、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52、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奴隸、小夫、乳臭之子,朝學執(zhí)筆,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53、字之中點畫重并者,隨宜屈伸以變換之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子。——陳繹曾《翰林要訣》
54、大率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繼知規(guī)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項穆《書法雅言》
55、書之法則,點畫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異,猶同源分派,共樹殊枝者。——項穆《書法雅言》
56、未書之前定志以帥其氣;將書之際養(yǎng)氣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書也,無間然矣。——項穆《書法雅言》
57、古人名跡,愈閱愈作,仆性善草書,每一閱,必有所得,益知古人不易到也。——文彭《六硯齋二筆》
58、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59、作書之法,在能放縱,又能攢捉。每一字中,失此兩竅,便如晝夜獨行,全是魔道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60、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