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沿這路繼續前行可到城隍廟
古縣衙坐北朝南,占地4萬多平方米,大門前立有照壁
古縣衙門前的照壁南側
古縣衙門前的照壁北側
據清光緒年間縣志記載:慈城縣衙創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第一任知縣房管所建,延續至1954年,曾兩次遭火災,現存的縣衙是按照光緒年間《慈溪谷縣志》上詳圖重建的。中路主體建筑包括大門、儀門、六部房、大堂、川堂、二堂、清堂等;東路為縣丞署建筑群,整組建筑氣勢宏偉,形制嚴格
古縣衙大門
入內得買票,70周歲以上免票,憑身份證入內
我因在外面拍照片晚了,見大部隊已經入內,急于進去,身份證又深藏在包里,拿出費時
我說是免票的,還補上一句,只要看我的“臉”就是了
,
再說是隨大部隊來的
但她不信,非要讓我拿出身份證來,看過后才放行
哈哈,一個小插曲,雖麻煩點,但繼而一想,她看不出是可免費的,豈不更好
古縣衙儀門
與其他地方一樣,中間門緊閉,只有皇上、慶典活動什么的才開中間的門
平時、平常人只能走邊門
儀門東西兩側分別建有財神祠與土地祠,便于有事來此的人叩拜保佑
東側的財神祠
西側的土地祠
過儀門后就是一個寬敞的大院落,院落正中是大堂,東西兩側是東西科房,東科房為戶房、錢科、糧科,西科房則是吏、禮、兵、刑、工房。這些各房都是衙門事務辦公處,有各自的管轄范圍、職責,像吏房管理本縣所屬吏員的升遷調補,下委任狀、負責登記本縣進士舉人副榜封爵等;禮房主要管理慶典、祭祀等,科舉考試時協助知縣教諭、組織童生應試、監場、發放試卷等;兵房主管全縣征集兵丁、馬匹、訓練兵卒、向上級輸送兵員,驛站、城防等;還有刑房工房等都是各司其職
院落一角

位于西側的西科房各房-----工房、刑房、兵房
位于西側的西科房的各房----禮房、吏房
工房
刑房
兵房
禮房
吏房
參觀完西科房,再到東科房去看看。位于院落東邊的東科房設戶房、錢科、糧科。其中戶房又稱“戶糧房”,主管全縣征糧納稅、上繳朝廷國庫,遇災荒之年辦理賑災放糧事宜
縣衙可謂組織建全,參觀完東西科房后準備位于中間的大堂去,在院落中央的甬道上(儀門和大堂間),發現一塊橫放的石碑,四周有欄桿相圍,這塊石碑,前為“公生明”,后為“廉生威”
儀門與大堂間甬道上的石碑
有不同規格的棍棒、夾手指的等等
過大堂后繼續北行,碰到一宅門,這是隔開大堂與二堂的一道門,也是進入內宅的咽喉之地,兩旁設有看門人的住所,門子日夜輪流值班,閑人難進

宅門-----將大堂與二堂相隔
位于宅門正中的這個,作用有點類似照壁吧,免得里面的一切一目了然
看門人的住所

二堂里面也有院落,軍器局設在此
軍器局,是管理制造軍器的官員辦公地方,也存有部分兵器

軍器局
來到中國清官文化展區、慈溪清官文化展區。記得多年前曾與家人來過慈城到過古縣衙,印象中沒有這些展區的,應是后來才設置的。清官文化是中國古代禮教的特殊文化現象,作為父母官的官吏因慈愛百姓得百姓敬重愛戴,與慈溪推崇的父母慈、子女孝的慈孝文化一脈相承
除了眾多清官簡介外,還有慈溪縣令王致遠事跡的詳細介紹。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浙東發生大饑荒,饑民四出流亡。慈溪縣令王致遠帶眾官慰問饑民,縣中富家在家宅門口設鍋煮粥分于饑民,鄰縣饑民紛紛涌來。王致遠
帶頭損出自己的俸祿,又向上級申請撥款發糧,煮粥分食一直維持到小麥成熟,許多饑民得以存活下來。并擴建慈溪縣衙,又在慈湖中壘土為洲,建四亭在洲上,供民休憩游樂。為官一方造福一方,幾百年后慈溪士民仍不忘其惠政
出展區,在一間掛有二堂牌匾的屋子中央,看到有一段磚砌甬道,這就是珍貴的縣衙唐甬道,古城重建時發現,于2008年8月,歷時20天,發掘面積370平方米,深度0.8---2.3米。在這兒發現有一條長長的甬道,殘長25.2米、寬3.64米,中間鋪有石板,石板兩旁是部分磚步道
這是2008年考古發掘時的現場照片,于2008年8月拍攝
這是現場實物
原殘長10.3米、寬2.9米,系用30*15*35厘米的深灰色磚橫向側鋪
這條用磚橫向側鋪排列整齊的狹長甬道,經專家考證,確定為唐咸通14年(873年)
是盛唐時期縣衙門二堂的遺跡
為保護這珍貴古跡,現特用護欄圈圍
離開二堂大家來到后花園,在這大好春光里,逛逛古縣衙的后花園多開心,女同事們自拍的、別人拍的,忙個不停
這兒有個雙梧館,據光緒縣志記載:左宗棠任浙江巡撫時,為慈溪知縣賀璦題匾“雙梧館”------因院里有兩棵梧桐樹,原是知縣接待賓客的地方
雙梧館
盡興觀賞留影后,前面部隊已不見影了,大家才繼續快快前行
過了一扇門后,來到與后花園一墻之隔的清風園,清風園是在挖掘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廉政文化教育資源基礎上建成的,它是全國第一個以反腐倡廉為主題的綜合性文化園,入選了第一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清風園于2005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
時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的巴音朝魯題寫了“清風園”園名
來到清風園,迎面是一座銅鏡造型的鑒壁,“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清風園里銅鏡造型的鑒壁
這是一尊龍頭、獅尾、牛蹄、麒麟身的雕塑
是傳說中吞盡人間金銀珠寶,最后還想吞食太陽的異獸?
有清官,自有貪官。有受賄誤國的吳國太宰伯嚭、有“一手援立三帝,無法無天”的漢代拔扈將軍梁冀、有北宋末年“六賊”之一的朱勔、有廣開貪賄之門的明朝大奸臣嚴嵩、有被稱為“天下第一貪”的清朝和珅。他們就像那異獸一樣,只知瘋狂地掠奪財富,大奸誤國的貪官奸臣,遭萬人唾罵,遺臭萬年
貪官瘋狂地掠奪財富
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
墻上是清官故事長卷
清官群像雕塑
懸掛的大鐘,意寓警鐘長鳴
鐘上的警句
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
公則民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威
從清風館出來,就到內宅參觀。起先咱還以為是官的家屬居住地,其實是知縣日常生活起居之地。因當時明清兩代的知縣,必須在500里以外異地當官,朝廷制度森嚴,不許知縣攜帶家眷,也不許知縣家屬前來探望,只有每年臘月二十至次年二十的封印期時,知縣有一個月假期可回家,由縣丞、主簿、典吏等來處理縣衙日常事務,內設有客房,是給上級或同窗來時,做留宿用。
會客室
休息室
書房
再位于北面的地方,就不再去了,導游說還在修筑之中。導游帶著大家折向南行,從縣丞署穿過,縣丞署又稱縣丞廨,是縣丞主管文書檔案、金庫糧馬、征稅等職權場所辦公地,在每年臘月二十至次年二十的封印期時,知縣一個月的探親假回家時,由縣丞、主簿、典吏等來處理縣衙日常事務(明清兩代的知縣,必須在500里以外異地當官,不許知縣攜帶家眷,也不許知縣家屬前來探望)
大家從縣丞署里往外走,因我們游覽路線是從內宅到縣丞署的
是從里向外走的,縣丞署的大門變成最后出來的了
縣丞署前的照壁
縣丞署位于縣衙門的東邊,大家就在縣衙的圍墻里一路西行到出口處去
這兒的通道綠蔭重重,非常幽靜
一路西行,很快就可到出口處

出口處旁,還有石桌石凳可供游人休息
有的年紀大、腿腳不太利索的就在此休息,緩緩神聊聊天,挺不錯的
又回到縣衙大門了,再向西看看,真想去走走,可是不在計劃之內喲

這兒的民居是保存的了,幾位慈城當地老太太依門而立,高興地聊著天
沿這條解放路向南行,可到孔廟、清道觀去
我們沒按排去孔廟,仍按原路返回到校士館去。
到古縣衙去時走的這條路,現在要到校士館去參觀,仍走這條路回去
還是冷清清的
這是主考官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右邊是公布榜名之處
進儀門后,是個大院子,中間是衡鑒堂,兩側是東、西文場
衡鑒堂位于中央,東、西文場分列兩側
東、西文場是考生應試場地,四人一組,一般分5場,第一場為正場,考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帖一首,題目、詩文寫法都有一定的格式,每場一日,當日交卷。
選拍幾張,瞧瞧考試百態
紈绔愁思
意即紈绔子弟平日沒學好,考時為難了
自鳴得意
不過自我感覺太好了不行,往往會出錯的
了無希望
難倒了,失去信心
皓首技窮
紅色箱子里放的是試卷?
二堂------考官、監考、提調等官員的工作室
科舉考試中對考官的規定很嚴格,有周密的考官回避制度
考官本人也實行嚴格的“閉鎖考官”等措施
宋初開始實行鎖院制度,即考試期間,考官與外界斷絕一切接觸,防外泄舞Q
現在的高考也如此,命題的要“關”很多天,一直到考完才釋放
黃文潔公祠
韓昌黎祠-------
設該祠意為能考出像韓愈這樣的杰出人才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故鄉郡望叫昌黎,自稱“昌黎韓愈”

土地祠
考試前,主考官及工作人員都要求拜土地菩薩,使考試順利平安
考生考前也來叩求,以望考取
參觀完校士館,慈城游順利結束
大巴就停在不遠處,沿著校士館前的這條石板路東行就是
這二位才慢騰騰地走來
準備上車了,上午杭州灣濕地公園,下午慈城古鎮,一天行程排得還是滿滿的
慈城古鎮70年代時就來過,調回甬城后,受家在慈城但已經在北方安家的同事之托,來慈城看望她的老母親。同事家有個大院子,來時正值枇杷成熟之際,院里高大的一棵枇杷樹結滿黃橙橙的果子,臨走時她母親非塞給我一大袋的枇杷帶回去。記得在老街上走了好多路,那時的老街很熱鬧,生活氣息濃濃,當然現在都已拆了。10多年前又與家人一起來到慈城走走,到縣衙門、孔廟、慈湖一帶等地游玩,那時的縣衙門與現在不同,里面還沒清官展、清風館,那個唐朝的甬道遺存也沒發掘出來呢。
感覺中古鎮開發建設還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