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一詞,中文有多種譯法,如同情心、神入、同情、投情、共感、擬情等。共情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定義,而作為一種咨詢技術,對其描述的差異不大。共情,是指設身處地地理解來訪者知覺外部世界的方式,感受其體驗到的世界,分享其對外部刺激的心理反應,并將自己的準確理解有效地反饋給來訪者,并以此促進來訪者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認知能力的成長。[1]目前,不論何種治療學派均將共情視為最重要的技術,并可能始終貫穿在咨詢的全過程。筆者總結了共情在目前的應用,并嘗試探尋了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人們應如何使用才能發揮出共情的最大作用。 一、共情在目前的應用 對于共情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如何應用這一問題,筆者總結了當下關于共情的各種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在不同水平上使用共情 所謂在不同水平上使用共情,是指研究者將共情依照程度和影響力的不同劃分為不同層次,根據咨詢中的情景、時機,選擇使用某一水平上的共情。較為典型的例子有:伊甘教授曾把共情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初級共情,主要是運用傾聽技巧,重在對對方內心體驗的理解并反饋這種理解;第二種是高級共情,運用這種類型的共情時,不僅使用傾聽技巧,而且常結合使用一些影響性技巧,如自我揭示、解釋,有較強的影響力。[2]雖然高級共情的影響力比初級共情的強,但是在不了解、不確定之下使用共情時,可能會曲解求助者的意思,甚至引起反效果。其他類似不同水平使用共情的,如卡爾夫的五層次共情和艾維的七水平共情。[3] 當然,其中有一兩個層次或者水平是不提倡的。 2.在不同取向上使用共情 對于共情的本質的研究,有些人認為共情是一種情感現象,而有些人認為共情是一種認知結構,這也就產生了在不同取向上的三種共情,包括情感取向的共情、認知取向的共情及情感取向和認知取向兩者結合的共情。情感共情是以同一種情感對另一個人做出反應;認知共情是指從認知上采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入另一個人的角色。[4]同樣,在咨詢的不同階段,視情況不同,靈活采用不同取向的共情。我們可以運用情感共情與求助者產生情感共鳴,使自己能感同身受,完全能體會來訪者的感受,同時可以通過認知共情啟發求助者認清事情的本來面目,以便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5],還可以在某一合適的時候兩者結合起來使用,既讓求助者感受到被接納,又可以引發他主動思考,趨向自助。 3.在咨詢態度上使用共情 在個體心理咨詢過程中,不同的理論流派有其不同的療法,但是任何一個流派都重視共情的作用。一些流派往往會將共情作為一種咨詢態度蘊涵在他們的咨詢技術中,比如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療技術有澄清、對質、解釋,現代精神分析治療家將共情的態度運用在這些技術中,形成了用共情的方式表達澄清、用共情的方式使用對質技術和用共情的態度使用解釋技術。[6]此時,共情成為融合不同流派的橋梁。 在實踐中,如何使用共情的研究對于咨詢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咨詢中,情境經常變化,求助者的情況也大不相同,那么共情反應就需要靈活,即使用方式上的靈活和使用過程中的靈活。有的研究者常常提到,可能要不斷地進入對方世界,回到自己的世界,再進入,再出來。然而,到底在共情反應中要如何靈活呢?這一問題時常困擾著初學咨詢者。筆者認為,在咨詢的整個過程中,共情的使用應該是動態的,也就是說,在不同階段,使用共情的方式和它應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動態使用共情的嘗試 首先,在咨詢的初始階段,求助者走進咨詢室時,其帶有一定的心理壓力。此時,咨詢師應讓求助者感到溫暖、真誠和被接納,共情的使用也應該服務于這一目的。同時,咨詢師應通過積極傾聽、設身處地及非語言回應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和被接納。 其次,大部分求助者都會因自己的困惑而產生一定的情緒感受,有時這種情緒感受還會非常強烈。如果求助者處于某種情緒之下,咨詢師若貿然采用心理療法,效果都不會很好。此時,應該先幫助求助者將心中情緒宣泄出去,恢復其理智思考的能力。那么,共情此刻就應發揮宣泄情緒的作用。在這一階段使用共情時,應側重從情感方面入手。對此,筆者在咨詢過程中針對這一階段使用共情總結出一種情感應和性共情,即咨詢師將求助者的情緒加以詳細描述,并用帶有相應感情性的口吻反饋給求助者,與求助者形成共鳴。比如一位抑郁的學生新換了班級,常常為不想講話、不愿意去認識新同學而煩惱,在建立了關系和理解的基礎上,可以采用情感應和性共情方式,“我能體會到,周圍都是陌生的人,本身就很不舒服,加上不想說話,但又不得不講話,勉強著自己,心里痛苦極了!”此外,求助者的情緒不是單一的,而是各種情緒夾雜在一起或者是一種復合情緒,這就需要咨詢師理順求助者的情緒再加以反饋。比如,有位學生因為班主任調整學生座位的事情而煩惱,因為他的好友沒有被排到理想的位置上,他便過去找老師,問老師為什么答應了他好友的事情沒有做到。班主任非常生氣,說自己沒有答應同學什么要求,自己中午沒有休息,為了讓同學們好好學習,忙著將座位排出來。其實,這位同學一直以來和班主任相處得非常好,他一直稱呼老師為“姐”,并在心里把老師當做自己的姐姐。在這位學生斷斷續續的訴說中,抓住他的情緒并加以共情,最后他說:“是啊!平時和老師相處得那樣好,沒有站在她的角度為她想想,還那樣說她,她該多失望,多傷心,多難過!心里好愧疚啊!不知道她能不能原諒我!自己感覺太愧疚了,真沒辦法面對她!”當進行了這些共情之后,這位學生哭了出來。 實際上,在求助者將情緒宣泄出去之后,他便能恢復正常的思考和反思,此時若采用共情則應傾向于認知層面,對內容進行共情。共情發揮的作用是引發領悟功能。引發領悟是喚醒求助者去發現自己的真實,更加客觀、更加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思維方式、經驗和能力 [7],也就是引導他去自助。比如,上例中的那個學生,他因惹班主任生氣而自責不已,在這一階段對其中一部分共情可以是:“你認為老師可能會因為這件事情而不能原諒你,你們不能恢復以往的關系,為此你感到很害怕!”通過這一階段的共情讓求助者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如何做的,他的情緒是什么,進而主動去自我分析、自我探索,并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從而達到自助的目的。 以上對共情在咨詢中使用的動態過程只是一個分解,但共情的階段不是割裂的,而是連貫的,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階段在使用共情有時不是一直按順序地進行,時常需要交叉和反復進行。比如初始階段的用以建立關系的共情可能在后續階段也要一直使用,而側重于認知的共情在求助者情緒感受強烈時又需要轉換為側重情感的共情。 (作者單位:蒼南縣江南高級中學,浙江 蒼南,325804) 參考文獻: [1]于魯文.共情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4). [2]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3]陶慧芬,李堅評,雷五明.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方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4]鄭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4). [5]王燕,白雪蘋,張世平.解讀心理咨詢中的共情技術[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6]賈曉明.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對共情的理解與應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7]張松.共情:心理咨詢的基本技術[J].許昌學院學報,2008(4). |
|
來自: 乘風破浪1fp7ie >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