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一詞在課堂教學理論中其實很少用,一方面教育所牽涉到的“突發情況”太多,很難像科學實驗一樣限定一個比較“自然”的環境;另一方面所謂的“高效”也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或者說只是作為教者的一種主觀感覺,真正的高效專家說了不算,領導也說了不算,只有學生才說了算,而學生的真實收獲其實并非僅通過一張檢測題就能知道。
所以,有不少專著,只是在批判“低效”課堂的基礎上羞答答地提出“有效”一詞,比如《有效管理》,《有效教師》,《有效教學》等等。
當然,實現不了并不等于就不追求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有了一些看似高不可及的目標才促使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提高了質量。
昨天,在《基礎教育改革論壇》上,看到了一篇題為《做好三個“三”創建高效課堂》的文章,作者是山東省淄博七中的崔美芳老師。該文的基本觀點是:
一、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是指重點講、難點講、易混易漏點講;“三不講”是指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為了做到這些,崔老師提出了要做到學情調研、吃透教材以及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的方法。
二、體現“三高”:指單位時間內學生參與程度高,思維量高,掌握知識量高。她認為要實現這三高,關鍵要精于“教學設計”,主要是要搞好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設,學習方式設計。
三、堅持“三反思”: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教師只有真正養成了反思的習慣,才真正走向專業化。就像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歸納出的教師成長公式一樣,“成長=經驗+反思”。
應該說,崔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這些觀點雖然并無多少特別的新意,但的確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些啟迪,比如“三講三不講”,啟發我們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傳統方式,真正深入地把握教材,盡最大可能了解學情,把時間用在刀刃上,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這對于一些總是強調時間不夠用、處處不放心、不放手的老師無異于打了一劑清醒針,要改變那種老牛趕山式的教法,突出重點,大膽取舍,讓自己更輕松一些,讓學生更主動一些。
而堅持“三高”的觀點也進一步指出了“教學設計”的重要性,教師的高明之處不在于他比學生懂得多,他會“教教材”,而在于他要通過創造性的教材處理,以更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把教材教好”。
至于“反思”的論述更是從一個教師成長的高度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教師要以自己的教學工作為素材,不斷地思考,創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重復昨天,不重復自我,一步一個臺階,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飛得更高。
誠如此,或許我們的課堂就與真正的“高效”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