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與轉型升級往往是一件事情的兩個層面:前者是戰術層面,后者是戰略層面。戰略層面強調的是深入、全面的思考,戰術強調的是正確的執行;先要有戰略的思考,才有戰術上的執行。缺乏戰略思考,戰術層面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遇到麻煩,向老和尚問道。和尚給客人倒茶,直到茶水溢出了杯子。來人趕緊制止:“杯子滿了,倒不進去了。”和尚笑道:“你腦子中的成見已經滿了,也就聽不進我的話了。”
我經常聽到有些企業說:我們缺少的不是思想,而是行動。這個觀點聽起來有道理,其實是扯淡。王陽明在幾百年前就指出:“知道”而沒有“行動”,說明不是徹底地“知道”。很多企業推進智能制造時遇到了困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領導有太多膚淺的認識,自以為有思想了。豈不知:一知半解有時候比一竅不通還要可怕。
談到智能制造,我常說“感知、決策、執行”,也常說“協同、共享、重用”。它們是認識智能制造的兩個角度:前者是IT的技術角度,后者是OT的業務角度。兩者的統才是有價值的智能制造。要實現兩者的統一,要先從OT的業務角度入手發現問題,再從IT 的技術角度解決問題。這個次序是不能亂的,否則不能保證智能制造的經濟性,智能的目的可能得到智障的結果。
那么,如何從業務角度考慮問題?
從業務角度看,最容易想到的事情可能是(人或資源的)“共享”。共享經濟不僅可以共享企業外部的資源,大企業還可以實現內部資源共享。例如,對庫存、備品備件、軟硬件的共享,可以降低成本;通過互聯網將操作室集中起來,同一批人管理多個車間的生產,可以降低勞動力成本。很多共享的困難在管理和與人相關的制度,不在技術上。所以,只要領導有決心,推動共享的難度不大。當然,也有技術含量高的共享。例如,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不同的產品本質上也是共享。這種共享不僅技術難度大,還涉及到更多協同和(知識)重用問題。
我發現:協同往往是件不容易考慮的事情。一個常見的現象時:有的地方把“協同”看做“員工的覺悟”。員工的覺悟很重要,但如果總是埋怨員工的覺悟不高,方向就一定是走偏了。我常說的:領導反復強調的東西,其實是一直沒有做好的東西。這時候,高明的領導不是繼續強調,而是要深刻的尋找原因。
首先,協同不是空泛的、協同是針對具體的工作。泛泛地談協同,本身就是不對的。談到協同,必然涉及到多件事情、多個部門。要把協同做得好,首先要以具體的業務問題為抓手,把多部門的事情串起來,形成清晰的流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把信息技術用好。反之,業務都沒有集成好,要信息集成干什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實中,“流程化”是一件讓人反感的事情:把簡單的事情搞得很麻煩。以至于有的公司領導強調: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流程! 所謂不創造價值,本質是價值太低而麻煩太多。其實,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阻礙價值創造和創新的流程。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讓走流程變得簡單——甚至不用人來走:這就是智能化啊。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信息集成、智能決策。浙江省最近在推動“最多跑一次”,而老大也強調“讓數據多跑腿、人民少走路。” 信息化與流程化的結合,能夠弱化流程帶來的官僚主義。這才是信息化的價值啊。
但是,要實現上述目標,前提先要流程化:先麻煩、再簡單。開始的時候怕麻煩,以后也就沒辦法簡單。而開始的時候怕麻煩,是多數企業遇到的問題。我批評一些企業:“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待流程化問題。
流程化是一種表象,背后是推進標準化、簡單化。這一點和工業的“流水線”思想是一樣的:原本復雜的手工勞動,變成若干簡單的操作。標準化的好處,是便于持續改進和生產穩定;簡單化的好處,是可以用機器來實現。差別在于:傳統的生產線流程是讓機器做更多的事情,而智能化流程則是讓計算機做更多的事情。
知識的流程化、數字化有很多思路。工業APP就是最近比較熱的思路之一。有一家做齒輪箱的企業,利用索為公司提供的平臺,把齒輪箱的設計流程固化下來。這家企業生產幾十種齒輪箱。新設計的時候,只要把參數改改,計算機會自動地去把各種仿真測試工作掛上去。這樣,讓設計師80%的時間做創造性的工作。
計算機決策的困難,往往并不是決策邏輯太復雜,而是信息獲取和知識的數字化。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會過度強調AI的作用。所以,流程化一定會促進信息集成和知識的數字化。
我多次指出:很多地方的知識管理走了歪路。為什么呢?因為知識管理變成了要求員工貢獻文檔。而文檔的質量良莠不齊、也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合適。看文檔又需要時間——不要小看時間的浪費:企業可以算一算,如果員工花一個小時看無效的文檔,成本是多少。不懂得珍惜時間的企業,是不能理解智能化的。因為珍惜時間的另外一面,就是提高勞動效率。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知識與真實的業務流程掛鉤,就像自動化、信息化系統中的“標準”和“模型”一樣。這樣的知識,就是真正有用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出了問題,企業的業務也就會出問題。怎么可能會不重視呢?這樣一來,知識的質量也就有保證了,知識的結構化也就自然成形了。所以,推進知識管理必須與推進智能化結合起來,合二為一才是智能化。
我們一直講PDCA。其實,知識的管理也要把PDCA循環起來。要循環起來,建立知識的時候要考慮到如何用知識,最大可能地把現在的知識產生和未來的知識應用聯系起來。兩者一旦脫節,知識庫就可能變成垃圾庫。換句話說:不要以為知識存起來就有用,要在存起來的時候就去想怎么用。我常說:智能制造需要頂層設計。對此,很多人有疑惑:頂層設計哪有那么簡單啊? 其實,只要能做到“以終為始”就可以了:做一件事的時候,想到后面會產生的各種問題,把過程管控起來就是了。就像剛才說的:產生知識的時候,要想到怎么去用;不要讓大家把時間白白浪費了,卻沒有收益。這就是頂層設計最簡單的做法。某種意義上講:推進智能制造,不要僅考慮空間維度上的集成,還要考慮時間維度上的集成。
還有人會問:企業哪有那么多的協同問題?
企業管得好的時候,人們各司其職。似乎確實不需要協同。但是,人們做事的時候可能有斷點、有漏點。只要有這些東西,就需要協同。比如,工廠從事生產的時候,機器會壞、原料會有問題、用戶會有新要求、人員會有誤操作;上下工序的銜接會有問題。找到漏點和斷點,就找到了需要協同的地方。前幾天,聽到一句話:豐田搞了這么多年精益,為什么還要搞? 豐田的人說:因為我們搞得還不完美。所以,漏點和斷點一定會有的:如果沒有這些斷點和漏點,那就可以像地鐵站里的榨汁機那樣,做成無人值守的自動化工廠了。最糟糕的情況是:人們已經習慣于低效的工作了——自己不爭氣,誰也幫不了你了。
比如,在現代化企業中,設備就常常是一個斷點。設備是不可能不出毛病的。而從設備的角度看問題和從生產、質量的角度看問題,得到的結論是不一樣的——設備覺得好好的,但產品質量卻出了問題;設備似乎不正常,但生產上似乎還過得去。這些都是需要協同的地方。 再如,從用戶需求獲得、到產品設計、生產制造、服務銷售之間,往往存在著各種斷點。否則,就不會出現企業的銷售人員不愿意賣剛剛推出的新產品了。 事實上,有損失的地方,就有智能化的價值——就是“兔子”的所在。當然,“兔子”最多的地方,可能在管理的疏漏:本質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產生了“斷點”。這個觀點有點敏感,涉及到管理者自己的責任,常常不便多說。
一年多前,我曾說過:“工廠里的事情可以分成標準、常規、特殊、異常。特殊和異常又可分為預料之中和預料之外。所謂的智能化,就是盡量把常規變成標準,把特殊變成常規,把異常變成特殊,把預料之外變成預料之中。”工信部有位領導評論說:“工廠之外也是這樣”。
我們用工業流水線比作智能化(決策)的流程。但是,流水線也有問題:你會為生產一件產品造一條流水線嗎?如果是這么做,不僅是殺雞用牛刀,經濟上也是不合算的。所以,推進智能化時,首先要把常見的、重要的、重復性的工作實現流程化;而偶發的、次要的事情未必流程化。這樣的工作才具有經濟性。
企業智能化推進的效果,企業家最重要。智能制造與轉型升級往往是一件事情的兩個層面:前者是戰術層面,后者是戰略層面。戰略層面強調的是深入、全面的思考,戰術強調的是正確的執行;先要有戰略的思考,才有戰術上的執行。缺乏戰略思考,戰術層面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 來源:MES百科 |
|